今年两个月,海化集团氯碱树脂公司实现盈利2758万元,超额完成预算目标,创建厂18年以来利润新纪录。公司去年盈利创历史新高,今年开局高点起跳再创新高。
同质化的产品,白热化的竞争,与往年大致一样的装置和人员,何以实现高质量持续发展?3月7日,记者走进氯碱树脂公司一探究竟。
“如果说管理是企业永恒的主题,那么,精益管理就是企业竞争制胜的试金石”,公司党总支书记、总经理赵玉华开门见山。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公司全面推行精益管理,致力打造“精品”文化,坚持在生产运行上精细管控,在市场营销上精准施策,在安全环保上精密部署,“分秒必争”提效率,“分厘必争”增效益,企业步入了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
精细管控,生产运行“挑战极限”
“今年,我们继续将精细管控作为生产管理的核心手段,创‘精品’文化,作‘精’字文章,将生产经营指标分级拆解细化,精准操作,精益求精,完成了全部指标从‘卡边操作’到‘极限操作’的挑战,取得了较好的生产经营绩效。”生产技术部王琦说,“前两个月,公司重点控制的原盐、直流电、动力电、淡水、32%碱蒸汽、50%碱蒸汽等6项消耗指标比年度预算又有明显降低,降耗增效49.18万元。”
电解车间是生产核心,承担着公司80%的生产任务。该车间是“卡边操作法”和“极限操作法”的发祥地,也是 “精品”文化的样板间。
自我加压、主动出击,今年电解车间向“极限操作”发起新挑战。车间主任巩清明说,他们在指标设定上强调一个“精”字,在指标控制上突出一个“勤”字,紧盯工艺指标理论极值,对“极限操作法”进行大胆实验和改进,将好的经验和做法进一步固化,深化拓展到盐酸、次氯酸钠等副产品的指标控制上。
通过强化巡检和生产协同,克服气温、检测手段和负荷调整对生产的影响,实现了“极限”控制新突破。今年以来,32%烧碱浓度平均值再贴近标准值0.01个百分点,成品盐酸浓度稳定在31.0%—31.3%之间,次氯酸钠游离碱控制在1%以下,月增效益20余万元。
既抱西瓜,又抓芝麻。公司还细化核算区间,变月度消耗分析为每周一分析,对辅助原材料消耗进行全面“会诊”,找到“病根”后进行“靶向治疗”,一点一滴挖潜力,一分一厘增效益,“小指标”成为新的降耗点。自去年9月实施以来,纯碱、亚硫酸钠、浓硫酸等消耗明显降低,降本增效156.09万元。
“精细管控,还体现在精准维修上。” 巩清明说,“我们将‘精’字理念融合于电解槽管理中,摒弃过去‘到期更换’的老思想,对性能较差的电解槽由整体更换变为按片‘精准’更换。”业务骨干李志强、李志亮每天对电解槽核心参数进行采集,形成趋势图,精准分析每一台电解槽的性能等级,建立了《设备性能变化清单》。依据清单,对性能较差的电解槽进行“精准”更换后,日增产烧碱8吨,综合直流电耗降低了40kW.h/t,月降耗增效68万元。
精准施策,市场营销“分厘必争”
氯碱公司的营销独具特色,实现了“零应收、零库存、零影响”。即外部应收货款一直为0,产销率始终保持100%,从来没有因销售影响生产稳定连续运行。
“三零”成果来之不易。公司分管销售的副总经理刘建新说,“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双争理念’的贯彻执行和‘精品文化’的融会贯通。”
刘建新说,一月份,虽然是同行业销售的传统淡季,但我们通过实施“变跟为领,变等为抢”销售策略,瞄准一个“领”字,践行一个“争”字,落实一个“盯”字,提前谋划,周密部署,实现了淡季不“淡”。32%液碱、液氯均价同比分别提高490元/吨和64.52元/吨。
抢抓机遇,引领市场。营销部长孙效俭带领销售团队,始终保持着“争一流”的干劲、“不服输”的冲劲、“能吃苦”的韧劲,大年初五就出去跑市场,及时掌握市场信息,坚持每天召开市场分析碰头会,了解上下游开工状况,提前做出精准预判,在发挥片区引领优势中树立起博弈自信。
“当下市场瞬息万变,主导产品烧碱、液氯价格跌宕起伏,一周价格波动好几次,严重时一天一个价,销售工作面临极大挑战。”液氯销售组组长张安林一边调度车辆一边说,“为发挥销售龙头作用,我们紧盯市场、提前筹划,制定详细的月度发车计划,并发挥产销联动优势,每天利用财务测算程序及时测算各产品利润,用数据指导生产,精准调整产品结构,在生产组织与产品销售密切协同中实现了效益最大化。”
“昨天的利润,今天就能看到!” 孙效俭望着眼前的生产调整成果欣喜有加。“我们瞄准32%碱和50%碱的利润差,液氯和盐酸、次氯酸钠的效益差,通过综合效益测算,及时精准调整产什么、产多少。1月份,液氯价格低迷,我们通过分析对比,第一时间将次氯酸钠产量由每天25吨增加到40吨,日增效益1800余元。”
既要“卖得了”,更要“卖得好”。时刻关注周边新上或即将开工的下游项目,抢占先机开发新客户,做到货畅其流、应销尽销。稳定核心客户和效益区直供客户,大力开发信誉好、运距近的直供客户,减少贸易商比例。目前,烧碱直供户比例由60%扩大到75%以上,营销价值显著提升。
精密部署,安全环保“筑牢底线”
坚守“安全、环保、稳定”三条底线,公司2021年实现了零事故、零损失、零伤害“三零”目标。
作为危化品生产企业,实现 “三零”目标难能可贵。公司始终把安全环保放在首位,充分利用“双重预防体系”平台,突出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整治,严控特种作业和重大危险源,坚持每天早晨召开安全生产调度会,推行安全隐患举报奖励制度,实现了“从问题找人,到人找问题”的转变,干部安全领导力和职工安全执行力普遍提高。
“安全环保就是核心竞争力。去年,公司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加大环保投入,实施了雨污分流系统提升改造、原盐料场加装防风抑尘网、固废库改造提升等项目,既保证了企业合法合规经营,还赢得了环保红利。在环保督察期间,同行限产减量,我们开满负荷收获了红利。”赵玉华说。
“今年是公司安全环保筑基年,将借助安全整治三年行动,倡树‘与设备交朋友,把设备当家人’的理念,激发全体职工主人翁意识,发力设备智能化、信息化和自动化提升,深挖现有装置潜力,进一步提升装置安全本质化水平。”
在生产现场,正在检查票证办理情况的安全环保部负责人李法强说,“今年,将持续推动本质安全化提升,废氯吸收能力提升项目、中控室搬迁项目年中就能建成投用。持续加强特殊作业管理,制定了安全专项提升方案,将安全培训干在前、骨干轮岗培训想在前,不断夯实安全管理基础。”
与以往安全培训不同,这次培训内容更加精准、组织更加精密。重点把握培训对象、内容、形式、效果等4个环节,系统提高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培训对象的层次性和培训形式的多样性,着力提升受训人员的分析判断和紧急情况处理能力,实现安全管理由“要我安全”向“我要安全、我懂安全、我会安全”转变。
平时多演练,战时不慌乱。创新应急演练模式,打破预设地点、预设时间和预设事故场景,由所有参演人员从实际岗位出发,自主按照应急程序参与应急处置,使演练更接近实战。目前,已进行公司级专项预案演练、桌面推演6次,公司应急处置能力得到全面提升。
精益求精,“精”无止境。“公司将以目标管理为导向,以‘精品’文化为统领,以数字化为支撑,以智能化为目标,持续推进生产、营销、安全、环保等数字化转型,打造智慧化工厂,实现一体化智慧运营,全方位提升精准响应能力和精益管理水平,为建设‘数字海化’‘智慧海化’贡献独具特色的氯碱模式。”赵玉华信心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