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径文学社作品(夕阳浅唱)
民间故事
营场山主客对话的两种结局
杨盛科
营场山,地图上称“九锤锣”,位于湖南省城步苗族自治县儒林镇金水村与白毛坪镇兰蓉村接界处,海拔1430.8米。此山周边为苗民聚居区,明清时期每座苗寨都有一定数量的护寨苗兵。清康熙年间,吴三桂起兵反清复明被清廷重兵镇压。吴三桂部将马宝在清军穆占的围剿下,率2000余残兵从湖南新宁县退至城步金水与兰蓉接界的营场山驻扎,意欲联合当地苗兵凭借营场山天险以抗拒清军。马宝先后派人从附近两处苗寨抓来两名峒长(相当于负责军事防御的副寨主)。试问之,在主客双方的对话中,相同的问话得出两种不同的答复,也引出两种相反的结局。
邹巍著的《宝庆用兵轶事》一书中详细记载了吴三桂部将马宝与俩峒长的对话内容:“康熙十八年(1679),贼将马宝为穆将军所逼,自新宁至城步栏牛之营场山,欲令峒苗出兵助已。召峒长谓之曰:尔辈为清乎?为周乎(吴三桂国号为周)?峒长曰:愚苗无知,清来为清,周来为周。马宝曰:此两国口也,杀之。又召一峒长问之,后峒长得知前峒长被杀,乃诡对曰:周为吾本生父,清如吾本继父,岂有不为本生父而为继父者耶?马宝悦,赏之以金。然知其不可信,军(驻扎)三日,退守莲荷山(今城步县蒋坊乡莲荷村境内,海拔741米,与湖南绥宁县关峡乡接界)。”
对话内容的大意是:清康熙十八年,吴三桂部将马宝被清军追剿,马宝率残兵从新宁县退至城步营场山,打算让当地护寨苗兵协助自己抗拒清军。马宝召当地甲乙两峒长问话:你是拥护清朝还是拥护周朝?甲峒长答道:我是愚苗,不知世间事,清朝执政就拥护清朝,周朝执政就拥护周朝。马宝认为他没有主见,是两面派,是危险人物,将其杀之。马宝另召乙峒长用相同的话问之,乙峒长了解到马宝的身份,知甲峒长被杀,便狡滑地回答道:周朝好比我的生父,清朝好比我的继父,苗民哪有不拥护生父而拥护继父的道理?马宝对乙峒长的回答十分滿意,不但不杀他,还赠与他一笔赏金。后来马宝又觉得乙峒长太圆滑,信不过。见当地苗兵并不真心支持他,在此地驻扎三日后立即转移到莲荷山。
同样的问话,两种不同的回答引出两种不同的结果。甲峒长回答的是不加修饰的大实话,直来直去不留余地,故被杀;乙峒长吸取前者的教训,见风使舵,巧用比喻,马屁拍得很恰当,让马宝高兴后还获得赏金。
营场山两位苗族峒长面对马宝相同的问话、甲乙两峒长不同的回答所获得不同的结果在当地引起长时间的争议:有一种观点认为,甲峒长面对强敌压境,答话不卑不亢,刚正不阿,实事求是,具有民族气节,是苗族“英雄”;乙峒长是乖巧无能的软蛋,厚颜无耻,认贼作父,是马屁精,是苗族败类,是“苗奸”。另一种观点认为,甲峒长是大傻宝,不会见风使舵,实话实说,被杀活该;乙峒长聪明绝顶,在什么山唱什么歌,见什么菩萨打什么锣,会随机应变,既获得赏金又保全性命,是“能人”。
营场山的主客对话及俩峒长的不同结局在当地民间争议了300余年,谁对谁错至今仍无定论,而这座极普通的营场山却因此场是非争议成了方圆百里的“名山”。
不知热心的读者支持哪种观点?
(资料来源:《城步文物志》、《宝庆用兵轶事》)

(马宝:尔辈为清乎?为周乎?)
作者简介:杨盛科,男,1947年出生,湖南省城步苗族自治县人,苗族。湖南省苗学会员,邵阳市政协文史研究员;城步杨家将文化研究中心会员,城步县文联会员。
推荐阅读杨盛科作品
点击文字-古稀杨老讲故事
(山径文学社肖殿群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