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0后炮轰范曾八秩之庆艺文展与炮轰范曾研究的性质不可同日而语
文心雕龙

对90后为何炮轰“范曾八秩之庆艺文展”的话题,一个可能后果是激进者马上会说,既然范曾是公认的中国书画巨匠,你凭什么理由来诋毁范曾,吐槽国家博物馆?其实,这一所谓的90后“吐槽国家博物馆”也许是缘于那天在国博看到人山人海的阵热围观范曾,心理肯定就不平衡了:我也这么优秀,为何没人关注我、围观我?包括那些也有权利吐槽范曾的书画家,他们还可以依“亲隐”原则的措词来为自己自圆其说,自己没有能力被这么多人围观,就不能让别人来围观范曾?说明他们在内心里渴望如范曾的光环有多好?……
但这一90后炮轰范曾与炮轰范曾研究的性质不可同日而语。他实际上是陷入一个道德悖论:你被上千人围观是因为众多观众在道德上是一种浮浅的心理在作怪,而你自己在这方面不如范曾,你就用不是理由的理由来吐槽范曾,你的吐槽行为就容易引起人们的强烈质疑,甚至成为世人的笑料,给人一种“举世皆浊我独清”的强烈暗示。范曾被炮轰,更像是一场揭丑闹剧不攻自破的“笑料”,而不是什么学术净化的表现。
但根本问题不只是体现在90后身上,而在于社会对范曾一轰而上的宣传媒体。于90后而言,马上被社会怦击批评之后随之失去了道德光环,和某种借名人博位的特殊性,归其想象的结果:90后无论如何也是无法承担其中的责任之重。而他所谓“吐槽范曾”的文章,更多是让人增加一份笑料罢了,使他的“吐槽”不了了之。
“范曾八秩之庆艺文展” 被炮轰,一直在持续发醇。范曾研究会会长杨青云发表了自己对此事件的看法:“无论是学术界的文化人还是文艺界的书画家,做言论还是应该脚踏实地为先,互相间的口水战对我们整个书画文化的发展都没有任何意义。”
而这篇90后炮轰范曾的言论没有留下名字,这本身已经说明这位“炮轰者”是一种不光彩的行为,也就转化为他不需要为自己的言论负任何责任。说深了这是一种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不道德行为。偏偏就是这样一种不光彩的道德行为,在中国学界对如此热闹的范曾热事件“范曾八秩之庆艺文展”反应冷淡,甚至极力排斥《范曾研究》,也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说穿了,是中国学界中一些既得利益者担心这个成果动摇他们的地位,因此刻意把《范曾研究》的研究成果打压下去。因此,我们也不排除是《范曾研究》的同行在网上如此不负责任的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