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辰州为什么不开北城门
文/宗海丽
相传明朝末年,辽南辰州古城发生了一件怪事。朝廷十年间派往辰州任知县的十人中,五人丢了官印,被罢了官或自动辞职。五人失踪。这些朝廷命官有的上任了几年,有的上任才几个月,就出了事。
朝廷一看出了这样的事,也不能坐视不管啊,就先后派了几个官员到辰州明查暗访,但始终没有解开这个谜。朝廷为此大伤脑筋。
这一年,张有绵被派往辰州任第十一任知县。当年张有绵刚刚四十出头。正是如日中天,他胆大心细,颇有谋略。上任时,张知县免去了以往知县上任时的热闹排场,只是带着几个衙役走马上任。
张知县上任几个月,就处理了前几任知县积压的大大小小几十宗案件,他张贴告示,让百姓谁发现了什么蹊跷事,马上报告官府。如对破案有利还有重赏。一时间,辰州城又恢复了往日的欢声笑语。
一天下午,家住城东的接生婆王婆婆找到县衙,说自己发现了一件怪事。几天前一个傍晚,一个中年妇女到她家让她给生小孩,她没太在意,和以往一样给接生了。但当她看到那生下来的孩子时,吓了一跳。只见那孩子后屁股上长了一条狐狸尾巴。
王婆婆刚要尖叫,忽然看到那生孩子的妇女正用阴森森的目光盯着她。她只好装做什么也没看见,急三火四把孩子包好递给产妇,那产妇坐上马车,一溜烟往北去了。这几天,王婆婆越想这事越古怪,就报告给了张知县。
张知县一听,觉得这事大有文章,他叮嘱王婆婆,再看到那个妇女,千万报告。
这一天,张知县刚办完一件公案,衙役通报说有一个自称是北山庄姓古名月的教书先生前来拜访。张知县礼贤下士,换上便装出来迎接。只见来者大高个儿,四方脸银須鹤发,双目有神。
双方自我介绍后,张知县将古先生请入后堂,衙役奉上好茶。两个人谈古论今,吟诗说画,相见恨晚。这古先生口如悬河,天文地理头头是道。张知县觉得这古先生学识渊博,谈吐文雅,气度不凡。竟然觉得自愧不如。
俗话说言多必失,这古先生滔滔不绝的话语,让张知县起了疑心。古先生走后,张知县坐在那里,总觉得古先生非同一般。再想到那前十任知县的蹊跷事,他感到不寒而栗。他派衙役暗中调查这个古先生。
经过暗访,张知县得知,在县城北确实有个叫北山庄的地方,但却没有姓古的更没有教书先生这个人。张知县再联想到接生婆说的事儿。他知道自己遇到对手了。姓古名月,古月合在一起不就是胡么!胡就是狐的谐音。
怎样才能确定这个古先生的身份呢?张知县日思夜想焦虑不安。他的夫人是大家闺秀出身,她见张知县这两天茶不思饭不想的,就对他说;“等那古先生再来,告诉我一声,没准我还能帮上你”!
一晃过了半个多月。那教书先生古月又来拜访张知县,张知县准备了一桌好饭好菜热情招待他。那张知县频频向张知县敬酒。酒过三巡菜过五味。张知县不胜酒力。趴在桌子上一动不动。那古先生伸出大手,向张知县扑去。
“哎呀,怪不得我家老爷天天夸古先生仪表堂堂,谈吐文雅,今天一见果然不是一般人啊!古先生,您看您到我家就是我们家的客人,怎么好送这么贵重的礼物?又是千年人参又是鹿茸的。我也没什么好回敬您的。只送您了两坛老酒,两袋面粉还请您笑纳”。
张夫人一边说一边让衙役把酒和面粉搬到马车上。
古先生见张夫人突然闯进来,有点吃惊。他赶上马车,一溜烟出了北城门往双顶山而去。
张知县见古先生走了,就从桌子上抬起头,对夫人说;“刚才夫人可发现什么可疑之处”?夫人告诉他明早就见分晓了。
第二天一早,就有衙役来报,那古先生直奔双顶山半腰而去,原来,张夫人在送给古先生的面粉袋子上用钉子扎了几个窟窿眼,那面粉撒了一溜道。衙役们沿着面粉找到了双顶山半山腰的狐狸老窝。正在这时,那给人接生的王婆婆也来报告,昨天发现那个让她接生小孩的妇女赶集,她偷摸跟着到双顶山半腰一闪没影了。
张知县经过分析断定,那狐狸精的老窝一定就在双顶山半腰。他带了十几个精干衙役,又从辰州城里挑选了一百名精壮年拉着柴禾和干辣椒,还带了两个鼓风机,来到双顶山半山腰,只见那里有一个狐狸洞,咋一看黑咕隆咚的,张知县让人把柴禾和干辣椒堆在洞口。点着后用鼓风机往里吹烟。不到一个时辰,就听洞里一阵阵的咳嗽,接着是鬼哭狼嚎的叫声。接着只听砰的一声巨响,一道白烟从洞中飘出来。白烟飘处,又见一道白光冲出洞口,向南方而去。
张知县见狐狸洞里没有声音了,就带着人进了狐狸洞。只见这洞外面狭窄里面宽敞。越往里走越亮堂。居然是一幢大房子似的山洞。洞里横七竖八地躺着几十只狐狸的尸体。一只大公狐狸也被烟熏死了,。再往里走,是一个大厅,厅里有石桌石凳,石桌上摆着五具骷髅,都穿着县官的制服。这应该就是那五个失踪的知县了。前边的石桌上摆放的五个黄布包,张知县走向前去一看,是那五枚丢失的官印
找来找去,就是没找到那只大母狐狸,张知县心里很不痛快。
一转眼张知县上任一年多了。再也没有狐狸精作妖的事发生,人们渐渐把这事淡忘了。
一天,张知县正在县衙审批案卷,只见皇上身边的大太监忽然来到县衙,向张知县宣读了圣旨。说皇上宣他进京面圣。
张知县听了吃惊不小,心里合计,我一个小小七品知县,皇上怎么要见我?这也不合常理呀!但不去更不行。哎,去就去吧,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
张知县带了两个随从,晓行夜宿,向京城而去。
一日,由于白天贪走路程,错过了投宿的客栈。不知不觉来到了一个前不着村,后不巴店的地方。眼看天色越来越暗,走在荒郊野岭之上,看到四周古木森森。几个人都不由得头皮发麻。仗着胆儿走了一个时辰,只见前边青堂瓦舍一户人家。张知县喜出望外。让随从赶紧去敲门。
这里住的是一户员外家,员外听张知县说明来意,就让佣人给找了两间闲房。安排张知县他们住下了。两个随从走了一天的路,又累又乏,早早躺下就睡觉了。张知县心里有事,怎么也睡不着,他越来越觉得这次进京凶多吉少,想着想着已经是午夜十分。这时,就听屋里有人说道;“是辰州的张知县到了吗?”
张知县大吃一惊,环顾四周,连一个人影也没有,不一会儿又听一声问话;“是辰州的张知县到了吗?”
张知县厉声喝问;“何方妖怪,敢惊扰本官?”
这时只见屋里的门插栓动了两下,说;“张知县莫惊,我本来是玉皇大帝手下的童子,因不小心打碎了玉帝心爱的玉杯,被贬下界变成一棵枣树,又被人砍倒做了这门闩
。你此次进京必有大难,那被你剿了老巢的母狐狸如今当上了西宫娘娘,正要报你那灭门之仇呢!如果你能花点钱把我从员外那买下来,扔到荒郊野外,我
就能帮你度过这场劫难。”
张知县一听,是又惊又喜,他按门闩嘱咐的那样找到员外,说是自己爱雕刻,看好了门上的门闩,要给几两银子从员外那买下来。那员外也是开通之人。一听张知县说要买门闩,就笑着说;“一个小小的门闩而已,本来也不值什么钱,送给您罢了!”张知县不依,硬是让随从拿了十两银子给员外。员外见无法推辞,只好收下。
行至荒郊野外,张知县把门闩扔到了草丛中,又按门闩的叮嘱到卖鸟的市场上买了只红眼睛的雄鹰。藏在袖筒子里进京了。
进京的第二天,张知县一大早连饭都没有吃,就候在午门外。他让御前侍卫禀报,就说辰州知县张有绵奉旨来到。
皇上听说张知县候在午门外听旨,就对西宫娘娘说了;“你要找的辰州张知县到了,现在午门外候旨。可这七品知县也没有资格面见皇上啊!要想面圣必须得四品知府才行啊!”
西宫娘娘就说;“那你就封他个四品知府呗!”
不大一会儿,皇上贴身太监手捧圣旨,来到张知县面前说;“辰州知县张有绵接旨!”张知县双腿跪地听宣,听完宣后随太监面见皇上。行过君臣之礼后,皇上说;“张爱卿,一年前朕选了个西宫娘娘,她最近得了种怪病,她说你有一种药引子,配了药才能治好她的病。所以召你前来……”皇上的话还没有说完,就见西宫娘娘的贴身太监来对皇上说;“西宫娘娘要面见张知县,请皇上准奏!”
那时候朝廷命官,要想面见东,西宫娘娘必须是正二品侍郎,这时,皇上亲口授张有绵为正二品侍郎。张有绵跪下磕头谢主隆恩。接着,太监领着张有绵去面见西宫娘娘。礼毕后西宫娘娘对张有绵说;“张爱卿,孤家从去年得了一种心疼的病,要借你那颗正在跳动的心治病,你要亲自取下来送给我,你可愿意?”
张有绵说;“只要能治好娘娘的病,那就给吧!不过娘娘你就自己来取吧!”这时就见西宫娘娘凶相毕露,伸出一双大手向张有绵心窝扑来。就见张有绵把左衣袖一甩,那只红眼睛雄鹰立刻箭打一般地飞出来,直奔西宫娘娘而去,就听“啊呀”一声,西宫娘娘钻进了床底下。在场的宫女太监都吓坏了,说声不好赶紧找来御前侍卫,抓住张有绵就要去面君问罪。张有绵面不改色心不跳。对侍卫说;“且慢,你们看看床底下是什么?”御前侍卫趴到床下,拽出一只白色的大母狐狸,狐狸精的双眼被雄鹰啄瞎,已经气绝身亡。众人再去找那雄鹰,早已不知去向了。
皇上闻报大惊,急忙带文武大臣来到西宫。只见那只大白狐狸被挖去了双眼死在那里。张有绵跪在皇上面前,奏报辰州五任知县官印被盗,五任知县失踪,均为此狐狸精所为,以及自己率人剿灭狐狸精老巢等事一一向皇上做了禀报。皇上闻听惊叹不已,他对张有绵说;“多亏张爱卿前来捉妖,不然还不知道这里会发生什么事呢!”
由于张知县除妖有功,皇上赐宴。满朝文武都为张有绵庆功。皇上留张有绵在朝中做官,张有绵说;“末官在辰州还有一事未了,待下官回去安排妥当,自会进京效忠皇上”
张知县回到辰州,他让手下把经常有鬼狐狼精出入的城北门堵上了,从此,辰州城里在也没有妖孽出现了。张知县也放心的到京城上任去了。

作者简介:
宗海丽,女1963年生人。大专文化。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辽宁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营口市作家协会理事。营口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盖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盖州市文化艺术促进会神话学专业委员会会长。营口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1986年获辽宁省民间文学集成工作荣誉奖。1987年被营口市民协,营口市三套集成编委会授予优秀民间文学工作着。1989年被营口市民间文学集成领导小组授予一等奖。1990年被营口市政府授予三等奖。1994年民间故事《姚熊飞报答恩师》被营口市民间文学三套集成编委会授予一等奖。2017年《我与赤山》获营口市征文大赛散文类三等奖2017年《肖家炉桥的来历》在2017年中国故事节被推荐为中国好故事。2009年出版民间故事集《碧流河的传说》2012年出版民间故事集《碧流河的传说(二)》2015年出版民间故事集《赤山民间传说》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