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语悟道》国学专题连载系列第二章
主播:曹淑东
5、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译文:先生说:“治理有一千辆兵车的大国,敬重国事而且讲诚信,节约用度而且爱惜同僚,在农闲时才使用民力。”
点评:本章谈为政者一要有好的执政态度,即有敬业精神并重视诚信;二要做到节用和爱护同僚;三要用民不误农时。有了好的主观态度,再加同僚的拥护、百姓的支持,执好政就没问题了。孔子任中都宰时,曾有不少同僚把中都当样板去学习。执政态度好体现“仁”,节用、使民两项执政内容也体现“仁”,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学《论语》应以此为重点。湖北潜江小学发生歹徒劫持学生为人质事件,女教师秦开美以身换出52名学生,镇党委副书记王林华挺身而出换出教师,自冒风险当人质,借机与歹徒周旋。他俩都做到忠于职守,“敬事而信”和“爱人”。(据《新华社》)

6、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译文:先生说:“学生在家应孝顺父母,在外应恭敬兄长,谨慎而且讲诚信,广泛爱护众人,而且能亲近(践行)仁德。办好上述事有余力,就用余力学习文化典籍。”
点评:本章先谈如何做人,即践行孝、弟、谨、信、爱众、亲仁六个道德规范,养成良好的道德观和行为习惯;后谈用余力学文,即学习古代文化典籍,增长文化知识。这里孔子把德育摆在第一位,把文化知识摆在第二位。孔子要的是德艺双馨。当今,从理论上说,德、智摆位并无问题,从实践上说问题却不少,因而出现道德滑坡。这里孔子所提树“六德”,不是德育的全部,是针对儿童特点首先提出的贴近他们生活的内容。《贵州都市报》载,一个五年级男孩,因嫌楼外电钻声影响他看动画片,竟开窗割断施工者的安全绳。他的不谨、不仁,如果得不到教育纠止,是很危险的。

7、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译文:子夏说:“喜欢妻子的贤德,就不再要求她换成漂亮的脸色;一个人只要侍奉父母,能竭尽他的能力就行了;侍奉国君,能牺牲他的生命就行了;与朋友交往,说话有信用就行了。虽然他说没上过学,我也一定称他从社会学习过。”
点评:本章谈向社会学习,读社会实践这本无字书,也是一种重要学习形式,是对学校教育的丰富和补充,应该重视肯定。这与当今社会存在的重学历轻能力、重文凭轻水平相比,形成较大反差。

8、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已者。过则勿惮改。”
译文:先生说:“自称君子却不知自重,就不会有威严,学问也不会坚固扎实。行事要坚守由衷的诚信。不与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有过错就不怕改。”
点评:本章孔子指出君子应修养四种品格:①自重:只有自重,别人才尊重,“喝得摇摇晃晃,说话信口雌黄”的人,别人不会尊重,自重是学好的心理保障。②忠信:要明确对象是否值得忠信。对国家、人民忠信是对的,对坏人忠信是愚。③学习:不但向书本学,还向别人学,不交坏友。④改错:不文过饰非,是自我超越。把“无友不如己者”理解为“不与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曾有人提出质疑。苏轼说:“如必胜己而后友,则胜己者亦不以吾为友矣。”鲁迅曾说,孔子交友有些“势利眼”。其实这一理解是有充足文献根据的。《吕氏春秋.观世》中周公旦说:“不如吾者,吾不与处,累我者也;与我齐者,吾不与处,无益我者也。”《说苑.杂谈》说:“丘死之后,商也日进(每天进步),赐也日退(每天退步)。商也好与贤己者处,赐也好说(悦)不如己者。”朱熹曾说:“不如己,则无益而有损。”李零说:“这就像职业棋手陪业余棋手下棋,下着下着,自己就业余了。”不进则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