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曹焕荣简介:甘肃省正宁县人,民俗研究员。甘肃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民俗学会会员。曾在《中国文化报》《中国老区报》《中国水报》《中国作家》《诗刊》《青春诗歌》《地火》《芒种》《飞天》《散文选刊》《剪纸报》等发稿。出版《黄土魂》等十四本诗文集,诗文入选全国省级三十多种选本,数十次受奖。曾出席韩国国际民俗研讨会。


从庆阳老区走出的大诗人
文/曹焕荣
在北京《新国风》诗人节上,我有幸拜会了心仪已久的著名诗人徐放老师。一谈,得知老诗人早年还在庆阳工作过,引起了我的极大兴趣,遂抽暇对他进行了访谈。
徐放,1921年11月28日生于辽宁省灯塔市沟子沿村,五岁人私塾,三十年代就开始写诗,是一位早期参加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先行者。1942年出版了诗集《南城草》,由于遭到日伪的通缉,逃亡入关到四川的东北大学,并参加了党的外围秘密组织“读书会”。这时已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影响,成为一名有号召力的学生运动的组织者和倡导者,组织参加了“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并任川北分会的理事和会刊《文学期刊》的编委。此时,他联络、组织、团结了一大批进步青年,在十分艰难的情况下又出版了《文学青年》杂志,在川北地区产生很大影响。徐放当时准备把这些作品编成《明天的旅程》,遗憾的是稿件被国民党查封没收。在当时东北大学诸多社团中徐放领导的“黑土地社”最富战斗力,都是在革命现实主义大旗下团结起来的热血青年。他们用文学形式同反动势力进行战斗,徐放被国民党列为“黑名单”中的“奸伪小组组长”。著名诗人鲁煤评价他“难分难解的战斗情肠,留连低回的惜别心情,构成一曲现代战斗中的《阳关三叠》。”徐放在重庆还参加了中共南方局直接领导的“东北青年民主主义小组”,后又到南京《新华日报》。内战爆发后他随大队一起撤退到延安。徐老师风趣地说:“像孩子打远方归来,睡在妈妈的怀里一样。”
1946年7月《解放日报》发表了题为《全解放区人民动员起来,粉碎将介石的进攻》的社论,徐放被安排到陇东分区的陇东中学教书。当谈及在庆阳工作时的情况,徐老非常激动。我说:“难得你这位老革命、大诗人当老师!是庆阳,也是陇东中学的大幸啊。”徐老说:“什么‘老’?我那时正血气盛,一直学习不够,是革命的‘学生’哩。当时我教国文,有编印的,也有我们自己编选、编写的。由于师生求知欲强烈,学校学习风气很活跃。”那时陇东中学条件很差,师生生活非常艰苦。学校组织师生劳动建设,改善学习条件,从拆毁的城隍庙废墟中拣出砖头,改文庙为教室,两个教室的桌凳均为师生自己筹款购买木料并亲手制作的,教师的办公桌也是师生自己制作。实行生产自救、种粮、纺线、织布、背柴、烧炭等,虽然艰难困苦,但人人精神饱满,为了革命,都像一团燃不尽的火。我问:“这期间你写诗了么?”徐老说:“写。我自己写,也教学生写,还在黑板报上发表,当时连写诗也是生机勃勃的。”1947年2月18日,胡宗南的部队进攻庆阳县城、驿马关一带,3月便侵占了延安。徐老所在的陇东中学5月4日改编成游击队,转战陕甘宁边区,进行游击战争。这时党中央命令除第一野战军外,其余全部撤出陕甘宁边区,徐放被分配到晋冀豫边区的“北方大学艺术学院”文学系任教,后又兼任“新华社太行分社”的特派记者……徐老像从浓烈的酒味中结束回忆,深情地询问庆阳老区现在的情况,我一一作了回答。“有机会,我一定要重回庆阳看看,看看乡亲们是怎么从灾难中走向革命,走向胜利的。”他还问到当年毛泽东题写报名的《陇东报》,我介绍了改版情况,他欣喜地题词“祝陇东报越办越好”。意犹未尽,似有千言万语要倾吐,那么情挚意笃,一个老战士,一个大诗人的衷情掩饰不住地洋溢在眉宇间。
徐放是从庆阳老区走出的诗人,是中国现当代有影响的诗人,是“七月派”的重要代表。1936年开始发表作品,出版诗集多种,还出版了小说《群》等。蒋安在《徐放论》前言中写到:“因为徐放从‘七月派’的精神中感悟到了中国传统诗歌的灵魂和生命,又用传统诗歌的灵魂和生命诠释理解‘七月派’的精神,”著名诗歌评论家张同吾论徐放说:“不管是早期作品,都是他用生命热血铸成的,一并形成了他质朴的艺术风格,因此,他的诗是值得珍惜的精神财富和历史的见证”。贺敬之说:“他是为革命现实主义诗歌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一位诗人。”
访谈结束时,徐放老师深情地题词勉励我:“诗言志”。这是一个老诗人矢志不渝地追求和深重地寄托:不要无病呻吟,永言人民之大志。要做好一个作家,得无愧于心,无愧于人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