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力东辛七十周年贺诗欣赏
邓国琴是我们连云港诗社特邀评论员,是丁芒弟子,她学识渊博,才华横溢,几次为我们诗词点评,她点评通俗易懂,耐人寻味,为我们诗社点亮了一盏明灯,让我们学有方向,写有力量,我们应该虚心求学,努力提高诗词质量。

连云区星火诗社编委会
二0二二年三月十二日

赏析者: 邓国琴(湖北绿绮),丁芒弟子,狼社成员。连云港诗社特约评论员,其诗词和诗评作品散见于各诗刊和网络平台,几次获全国诗词奖,创有公众号微刊《邓国琴试评诗词》著有《绿绮吟稿》诗集。
赏析者邓国琴
江苏省东辛农场位于亚欧大陆桥东桥头堡,国际海港城市连云港境内,是省大型国有综合性农业企业。农场始建于1950年,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创业和近年的改革改制,已成功地从生产经营性企业向管理服务型企业转化。
下面欣赏赞美东辛农场成立七十周年的诗作,看看诗人是如何挥毫泼墨的:
一
魅力东辛七十年
梁同余(连云港)
魅力东辛七十年,雄鹰筑梦谱华篇。
半池莲蕊飞红雨,两陌禾苗染绿田。
聚力拓开荒草地,凝心崛起艳阳天。
三江月色杯杯淡,满岭春光盏盏鲜。

“魅力东辛七十年,雄鹰筑梦谱华篇。”总结性地点赞东辛农场建场七十年来,正奔向康庄大道可喜现状。作者将具有象征性的意象入诗,巧用借代手法,用“雄鹰”替代东辛农场及主人翁。“筑梦”暗指农工齐心协力奔向康庄大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高调起拍,占住高处,为下文的开展起着引领作用。
“半池莲蕊飞红雨,两陌禾苗染绿田。”紧承上联从一角度以点带面地用实笔描绘出东辛农场鱼米飘香之美景。上下两联数量词,色彩词,动词工整相对,视角上下转换,画面动态感十足,意境美好。
“聚力拓开荒草地,凝心崛起艳阳天。”继续承上联穿越七十年时空,又从另一个角度表现出东辛农场第一代拓荒者和新一代建设者们,改天换地的精气神。一句地面,一句天上,极富想象力和张力,运用夸张手法显得气势磅礴。有趣的是:每句上下部分,分别都在作前实后虚描写。
“三江月色杯杯淡,满岭春光盏盏鲜。”尾联呼应开头用虚实结合之笔写东辛人庆祝七十年后翻天覆地的可喜变化,并对未来充满美好的憧憬。他们将洒在三江淡淡的月色和满岭的春光一起纳入一盏盏盏里,再举杯畅饮!超常规的想象力,令人拍案叫绝。用的是聚交手法描写,手法之高妙,想象之大胆,让意境更加美好。
此律章法合理,意脉相承,主题鲜明,全篇运用总分分总手法,呈时空交错,虚实结合,视觉换化表现。不得不佩服此作立意高,构思妙,手法新,对仗工,语言美,想象美,意象美,意境美。虽首句“东辛七十年”有撞题之嫌,但瑕不掩玉,仍属佳作。
二
秋雨吟
是谁悄息出天宫,自在逍遥烟雾中。
潇洒一回滋岭北,从容几度落田东。
常遮月亮珠帘密,曾透阳光云彩红。
时序邀来功盖世,润滋万物魅无穷。

首联“是谁悄息出天宫,自在逍遥烟雾中。”开篇用悬问体,明知故问,只问不答,引人入胜。用拟人手法问谁悄然出自天宫,下句写秋雨的逍遥自在个性;
颔联“潇洒一回滋峻北,从容几度落田东”承接,深入写秋雨造福人类,潇潇洒洒地滋润着峻岭北,落到稻田东;
颈联“常遮明月珠帘密,曾透阳光云彩红。”从另一个角度写秋雨遮月,时而如雨帘,时而阳光反射出彩虹。
尾联“时序邀来功盖世,润滋万物魅无穷”。总的概阔秋雨润万物的盖世功劳。
这是一首咏物诗,运用拟人寓物手法写出秋雨个性,用逍遥表达它的自由自在,用潇洒形容它的来去自如,用从容表达它不慌不忙,均为白描手法;又用工笔描摹它会织雨,描写秋雨外形夸,说它变彩虹,赞美它的美;结尾对秋雨作了总结,赞美秋雨润万物,其实含蓄借物表达作者欲和秋雨一样,播洒热情去滋润诗田的幼苗,然后让诗词之花开得更加灿烂辉煌的心愿。咏物诗里再次寄寓作者思想情感,又表达作者的理想和报负,这才是作者写咏物诗的主旨,立意高远!
创作妙处:
对仗工整
数量词:几回对几度
连绵词:潇洒对从容
名词: 月亮对阳光
动+名+方位词:滋岭北对落田东
副词+动词:常遮对曾透
主谓词组:珠帘密对云彩红
以上词语故意错开组合搭配,让音步和句式错落有致,避免摞眼合掌问题出现,对仗工整,韵律和谐以此看出作者很懂律诗韵律之法!
三
定风波·冬日恋歌
秋去丹枫枝染霜,风吹金柳叶沾塘。岭上黄花皆绽放,谁想?看过冬日胜春阳。 只见豪情翻巨浪,欢畅,涌来诗兴墨笺忙。独坐长亭横笛唱,瞭望,白云深处有阳光。
注:冬柳颜色是金色的。

此作上片写景,下片抒情,结尾情同景汇,层次清楚。
上片起拍用工笔细描,对仗句“秋去丹枫枝染霜,风吹金柳叶沾塘。”交代时间,描写冬景的特色并点题:“冬日”。此处设色鲜明:丹枫,金柳,黄花。次句“岭上菊花皆绽放”写冬日的美,后面追加一个词:“谁想”表示惊喜,是为结尾铺垫;表示出乎意料之外的意思,让词有波澜起伏之变化;上片结尾顺势而升华主题:“看过冬日胜春阳”。
下片起拍“只见豪情翻巨浪,欢畅”由上片的写景转入情:抒发作者的豪情万丈;次句对仗句“涌来诗兴墨笺忙,独坐闲亭横笛唱。”递进更深层次抒情:写作者灵感来临,挥毫泼墨,吹笛吟唱, “横笛唱”工笔细描,巧点“恋歌”之主题;下片结尾“瞭望,白云深处有阳光。”工笔细描,表达作者登高远眺,透过云层深处,好像看到阳光,也是表达作者对未来充满希望和信心,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立意不错!
定风波,缘自敦煌曲中词里“问儒士,谁人敢去定风流”而得名,代表作: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词牌风格独特,虽然容量不大,但在方寸之间,作者把握得张驰有度,撒得开收的拢。古人曰:填词既要放得开,最忌步步相逢;又要收得回,最忌行行愈远。必如天上人间,去来无迹方妙。此作如是也。
尤喜三处两仄韵的穿插:
“谁想”“欢畅”“瞭望”在三个层次中分别表达作者心理由忧转喜,再递进,最后对未来充满热望的变化过程!因平仄声韵的变化,吟咏起来有铿锵、抑扬顿挫之感;又令情节起波澜,意味深长,结尾余音绕梁。
结束语:通过以上几篇作品的赏析,总结有三个优点:
第一、作者是生活的有心之人,观察景物很敏锐,很细致。
第二、白描和工笔手法交替运用。有时用白描手法进行素色构画,没有渲染气氛,去烘云托月,即使没有用华丽词藻表达,却也脉络清晰,语言简洁,明快,清新,不俗也不太雅。有时用工笔手法去细致描写景物,令所写景物表现得具体形象鲜活。
第三、每首作品都有诗情画意的意境,画是无声的诗,诗是有声的画,诗画结合才达到诗词的美境。
第四、立意不错。以上每篇作品立意鲜明,主题集中,积极乐观向上,正确引导读者对未来充满美好的希望和坚定的信念,有着满满的正能量。有两篇都是咏物写人,寄寓作者的思想感情在其中,有深意!
第五、写真情。清·徐增说,古诗贵质朴,质朴则情真。以上每篇作品,作者都充满了对生活的热望,对未来的憧憬,对家乡眷念,对过去美好的怀旧,对大自然的热爱。这些爱,这些情,作者都寓情于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如此借景抒情,既能感染读者,也令读者也产生共鸣!
四
芦苇荡赏秋
摇曳荒滩无所求,休闲四季荡悠悠。
不和芳草争春色,常伴渔船观日头。
鸥鹭盘旋江上落,鸳鸯浮动水中游。
芦花泛白谁留影,一任斜阳好个秋。

首联“摇曳荒滩无所求,休闲四季荡悠悠。”点题:“芦苇荡”,下句写它随意而安的个性;
颔联“不和芳草争春色,常伴渔船观日头。”作者忆起春天,芦苇虽一片绿色,但从不争春,记得它四季总伴船儿看着家乡的日落日出,时间转换;
颈联“鸥鹭盘旋江上落,鸳鸯浮动水中游。”作者看到天上的鸥鹭盘旋,水中的鸳鸯戏水,空间高低转换;
结尾“芦花泛白谁留影,一任斜阳好个秋。”秋来芦花白茫茫一片,谁留下了倒影,在夕阳灿烂的江面,真是一个好秋天!结尾点题:赞秋,是听觉转换。”谁”指作者,此处故意突出有我之境,为结尾抒发情感作铺垫,妙哉!
创作妙处:
白描写芦苇:
芦苇特色之一:野生芦苇“摇曳在荒滩”,现在的芦苇很少摇曳在城中心的湖边和江滩,即使有也是人工种植的。观察和描写景物精准到位;
芦苇特色之二:”无所求”表现芦苇生命力旺盛,”荡悠悠:表现它随遇而安的个性;
芦苇特色之三:不争春色:因为芦苇秋天开花;
白描写芦苇荡:“鸥鹭盘旋江上落”,“鸳鸯浮动水中游”,“常伴渔船观日头。”“芦花泛白云留影”。
章法布局独特:
题目:芦苇荡赏秋,前三联都紧扣题目,观“芦苇荡”所见所闻所感,尾联深发抒情“赞秋”,既点题又首尾呼应,完美结束!
结尾寓意深刻:“一任斜阳好个秋”,有象外之象,言外之音:斜阳即夕阳,既是自然的“夕阳”也指人生的“夕阳”,“秋”既指时节之“秋”,也指生命之“秋”。一语多关,因景生景,又情景交融,很好地提升了主题!
五
荷塘秋夜
向晚凭栏寒露亲,东风阵雨浥埃尘。
闲观皓月如圆玉,卧看浮云似瓦鳞。
藕睡荷眠塘寂静,鸟鸣山隐水清纯。
半杯浊酒听新曲,人到中秋忆早春。

首联“向晚凭栏寒露亲,东风阵雨洗埃尘。”深秋一日的傍晚,作者在池塘亭中凭栏观秋荷,渐感寒露侵袭,忽然东风携着阵雨涤荡着尘埃。阵雨,为下面月亮又出来作了铺垫。此处均用白描手法表达。
颔联“闲观皓月如圆玉,卧看浮云似瓦鳞”。一会雨停了,看到浩月如玉,云似瓦似鳞,用
工笔细描;
颈联:“藕睡荷眠塘寂静,鸟鸣山隐水清纯。”也用工笔细写,将池塘的静与鸟的鸣叫相映衬;“藕睡荷眠”形容得妙趣横生。
尾联转折又写作者听觉和感悟:“半杯浊酒听新曲,人到中秋忆早春。”
此作特色:多维空间多方面描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