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丹桂飘香,自由撰稿人,作家。出版过诗集,曾接受过央视采访手工艺品制作。
植绿
丹桂飘香
时光被鸟鸣啄破
开出春风杨柳
燕子剪开枝叶
传递气象万千
原野挥起花手帕
院子里的树
迫不及待地举着白玉兰
向蓝天伸展
怎能错过这个美的季节
备足阳光和甘露
将一株株绿色心情
种进塞北
植入江南
为诗歌盖楼,量力而行
今音(雍赓)评论
一首《植绿》以激发平和温馨的色彩,赋予人间之静谧,由此表达自身对艺术追求的角度,和其他作者不一样的地方是不模仿人家,因为模仿人家太难,还不如做自己更容易。这时候的衡量标准也就有了自己的设定。
比如创作这首诗,它好比在盖一幢若干层的大楼。专家盖二十层。而业余作家从实际出发,盖个三层的小洋楼就行。如三个自然段,每段为一层。尤其是老年作家,对有些东西能学会变通更有利于健康。至少,像这样的说法,有人会觉得听了不枯燥。
枯燥的纯文学理论的学习方式,容易使老年人放弃创作。把这样的观察写进评论里,也给读者提供了一个思考和鉴别的模板。第一,此话讲的是否有道理。第二,由评论所及的作者群体状态。第三,上网再去看其他所谓老师对作品的评论。
《植绿》有技巧,但都包含在作品里。对技巧的学习,没必要单纯从理论上去作专门讲解。这是老年人诗歌创作的捷径,也是不正规的文学教育的收获。对自身的创作标准如果设定不要太高,就非常容易写出作品。要求太高,要学几十年,我们老年人做不到,也不会做。孩子们可以做,他们需接受正规教育,因为要考大学。我们老年人不需要,也没有必要。
文学艺术,就是你喜欢的作品。你不欢喜的作品就不是艺术,哪怕把它说得天花乱坠,你也不会去看。每个人心中都有不同的艺术形式以及喜好。这个不可强勉。这是评论《植绿》的说法。
尤其对零基础想学文学的人,千万不要先去啃理论,你就直接拿起笔去写自己的直觉,这就是你的文学。也不要通过别人来向你推荐作品阅读,就像谈恋爱,别人介绍的不如自己找到的牢靠。跟着感觉走,写下自己的直觉,你就会创作了。
策划:关敏仪
主编:然空
审稿:萧潇
顾问:秋秋 胡晶清
刊头:施国标
评论:今音(雍赓)
2022.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