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外号
作者:刘瑞成
播讲:馨园小主
俗话说,人无外号儿不富。大概是多元文化撞击融合的结果,故乡的村子里几乎人人都是有外号的。
适应了这样的氛围,有人总是有意无意地拿人的长相、特点等起外号。比如:黑驴、猪头、傻憨子、癞蛤蟆、癞子、两根弦、猪八戒他二姨等等。还记得有个发小因为长得黑小,有人给他取名“地俚子”,我家老五弟因为太过调皮,人送外号:“马猴子” 等等。这些具有嘲讽之意的外号,本人是很不乐意接受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也就慢慢认可并习以为常了。当然,有些外号也不是什么人都可以随便叫的,必须是关系到了一定程度,否则小心跟你翻脸!这些外号虽然是为了嘲弄别人所取,但随着亲昵关系的逐渐推进,似乎已经不再是贬义词,而是一种亲切的称呼,一种难于言表的内心情感,这就是友情。就像北京人称呼铁哥们一样:“嘿,那孙子的!”
大人有外号,小孩有外号,生活的物件也有外号,而且一叫就响,极具生命力。例如:把自行车叫成“大铁驴”、把小轿车叫成“小玻璃鬼”、把拖拉机叫成“铁牛”、把手扶拖拉机叫成“蹦蹦穷”、把冲床叫成“捣子”;把自行车带人叫“二等”;把棉花叫“鸟niao花”;把书箱叫“桌斗儿”;把大米饭说成是“干饭”;把馒头叫做“包子”等等不可枚举。如当初老祖宗们发明文字一样,起一个鲜活一个,各个贴切生动。正经的名字记不住,小名、外号、绰号、诨名一炮打响,人人皆知,有的人甚至终生受用,被传承下去。有个知青看露天电影时对女孩子耍流氓,被人称为“叫驴杆子”,以至于影响了他的招工返城,村里的一对青年男女,因一次不当的生活行为被人叫做:“没黑夜!”结果到了儿孙这辈还被人津津乐道的传播着,因此引发的纠纷几十年来一直没有间断过。
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起外号也是需要注意分寸的,过度恶意的给别人起外号,会给他人造成严重的心里伤害。当然,世界上永远没有贬义的外号,只要不理睬,不生气,可能会自然消失掉,反之你越是在意,外号就会被叫的越响,传播也就越广,这似乎已经成了真理。
作者简介:刘瑞成:柳一,原籍宝坻。研究生公务员、滨海新区政协文史委员、天津电视台评播员、天津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小说、诗歌、散文等多见于《天津日报》、《农民日报》、《中国市容报》、《法制日报》、《今晚报》、《青年文学家》、《中华风》、《支部生活》社等报刊杂志;全国短篇小说“佐吉奥”杯特等奖获得者、第三十届“东丽杯”孙犁散文优秀奖获得者、中国西部散文学会全国散文大赛三等奖获得者、天津散文学会全国散文大赛获得者、北大荒文学馆(耕读文学)全国诗歌大赛三等奖获得者等多种奖项。出版有诗集《韧柳迎风》、《回首故乡是远方》;散文集《游荡乡愁》、《陌上花开》(合著);长篇小说《潮白水长》、《潮白小八路》、《归来的战俘》、《编外的忠诚》;中篇小说《与老鼠决斗》等多部,其中长篇小说《归来的战俘》由《今晚报》副刊连载。
主播简介:馨园小主,汉族,天津人,中国朗诵联盟会员,教育工作者,硕士研究生学历,教育部中华经典诵读导师,天津诗词学会会员,“全国诵读大赛”一等奖获得者。“牡丹苑杯”第八届文学大赛一等奖获得者。酷爱诵读和歌唱,主持人,多家平台签约主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