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向阳未尽所以然
文/朱双顶
“四月清和雨乍晴,南山当户转分明。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宋司马光在作《客中初夏》一诗时,不知晓不晓得葵花的一生未必都向着太阳转?而今人人都晓得“朵朵葵花向太阳”之情,但未必知道其所以然之理。我原也是人云亦云而未加注意,只是一天见到公园里种有的一片供观赏的葵花,并非如此时,只是朝着东向,并不随太阳而转,这才感到诧异,难道是人们说错了吗?这真叫一事不知一事黑呀!带着这一疑问,查阅有关资料,才恍然大悟,原来是自己的短见所误,有着“不识庐山真面目”之叹。
“朵朵葵花向太阳”此话不错,错的是对此话的理解与把握。葵花取名向日葵是名副其实,向着太阳转成为其独有之态,人们叫它光明之花,寄希望于给人带美好的希望。在古印加帝国,向日葵就成了太阳神的象证,太阳就成了向日葵的花语。于是人们将美好的寓义托付于它:信念、光辉、高傲、忠诚、勇敢地去追求自己想要的幸福、沉默的爱情等。这自然引起了“天才在左、疯子在右”的荷兰大画家梵高的瞩目,创作出名扬世界的传世之作《向日葵》系列油画,或3朵,或5朵,或12朵,或15朵向日葵,插入花瓶中,传递着:怀着感激之心对待家人,怀着善良之心对待他人,怀着坦诚之心对待朋友,怀着赤诚之心对待工作,怀着感恩之心对待生活,怀着欣赏之心对待艺术。而这一切无不与向日葵花开向阳有关,想到向日葵就让人想到太阳,想到追求光明,它即使在破败的叶子间凋谢,也迸发出以潦倒的艳丽,无声的记述着太阳的光辉。

向日葵具有天生的向光性,可它终其一生也不都是朝着太阳的,这就是我在公园里见到的那种情况。原来决定着向日葵是否朝着太阳转,是在于它的生长素与花粉之因。它从发芽到花盘盛开之前,的确向阳,叶子和花盘在白天追随太阳从东转向西。当太阳下山后,它的花盘又慢慢往回摆,到了大约凌晨3时,就又回到东向等着太阳升起。这是因为向日葵中的生长素作祟,在阳光照射下,生长素在它的背光一面含量升高,刺激背面细胞拉长而向太阳转动;在太阳落山后,生长素重新分布,使它又转向东方;它的花托部生长素背光分布,因而背光侧的茎生长较快,茎会向光源处弯曲。那为什么向日葵到了花盘盛开后,就不再向日转动,而是固定朝向东方呢?原来这个时候是它的花粉需要被保护了,因为它的花粉怕高温,如果温度高于摄氏30度时,就会被灼伤,固定朝向东方,这样既可避免正午阳光的直射,减少辐射量而降低温度;又可在早上接受阳光照射,而有利于烘干夜晚时凝聚的露水,减少受霉菌侵袭的可能;并在早晨温度较低的情况下,由阳光照射使它的花盘成了温暖的小窝,能吸引到昆虫帮助传粉。植物真是奇妙,为了自己的生长和传宗接代,竟然有着这么高超的本领,而向日葵则更是技高一筹,于是便成了向阳花,让人赞叹不已啊!
向日葵这一向阳性,为文人墨客大加赞赏。唐李涉在《黄葵花》诗中以紫阳宫女索要头冠相喻:“此花莫遣俗人看,新染鹅黄色未乾。好逐秋风上天去,紫阳宫女要头冠。”是妙趣横生。唐戴叔伦在《叹葵花》诗中闲情逸致:“今日见花落,明日见花开。花开能向日,花落委苍苔。自不同凡卉,看时几日回。”是叹中有蕴。宋梅尧臣以《葵花》诗喻为苏武:“此心生不背朝阳,肯信众草能翳之。真似节旌思属国,向来零落谁能持?”是忠心耿耿。宋刘克庄更是以《向日葵》诗作明志:“生长古墙阴,园荒草木深。可曾沾雨露,不改向阳心。”是矢志不渝。总之,向日葵成了诗人心中的偶像,寄托出一片心志,表达着向阳追求的痴情。

人们对向日葵的喜爱,不仅仅是它的外型酷似太阳、花朵明亮大方、适合观赏摆饰、有着向阳追求的寓意外,在今日更有了环保的魅力。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发生核泄漏事故后,却将眼光投向了向日葵,在核电站周围20公里区域设为警戒区,将该区域内土壤中的放射性核物质清理任务,交给了向日葵来完成。原来,人们通过研究发现,向日葵对土壤的修复功能,几乎贯穿在它的整个生长过程中,它的根系能对有害污染物进行提取、降解、过滤、固定或挥发,在硕大的花盘、金黄的朵瓣催促之下,通过深入土壤的根部将污染物吸收到它的枝干内部,从而实现重金属污染物“由下而上”的迁移,将有害物储存在内部,或将放射性核物质转化为无毒物质。可见向日葵又成了勇挑重担的环保清理卫士,自然得到人们的看重与喜爱。
向日葵之美,既美在其花让人欣赏,使人享受精神愉悦,是“名花八叶嫩黄金,色照书窗透竹林”;又美在其籽让品偿,使人享受口中美味,是粒粒口中响,细嚼舌清香;更美在其身具有环保功能,使土壤得到清理修复,是化神奇于一身,造幸福于后代。但有这样极品的它,却有着低廉的身家、遥远的出身。网上资料说,它原产于南美洲,驯化种由西班人于1510年从北美带到欧洲,最初也只是为观赏用。19世纪末,又被俄国引回北美,历经四百来年,绕道欧洲一个来回,看来物种也如人相似,有贪玩之性、旅游之心。有人说,向日葵是传入欧洲之后才进而传入我国的,但我对此有些质疑。因为依此说,传入我国当为1510年之后,可1510年对应我国却是明武宗正德时期,从中国古诗看,向日葵至少在唐代时,就已明确出现在诗人的作品中,如上面已列举的唐诗。而宋朝诗人刘克庄更是直接以《向日葵》为题作诗了。这还除去汉乐府诗《长歌行》中的“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两汉佚名诗《十五从军征》中的“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追溯不算,因为有人说诗中的“葵”是一种葵菜。这是不是有着明显的矛盾呢?

在中国也流传着一个传说故事,说是古代有一个叫明姑的农夫女儿,憨厚俊俏,却遭到了嫉妒心强的后母百般凌辱,忍无可忍的她,一次顶撞了后母,被老羞成怒的后母挖去双眼死掉。死后在她的坟头开满了终日向着太阳的黄花,被人叫做“向日葵”而传开。从此向日葵的花语就代表着追求光明。以此传说故事,那么向日葵就是土生土长的中国植物了。当然,传说不可信,那么唐宋诗中的向日葵又怎么说呢?总不能是前人写未见的后来之物吧!
虽然向日葵的植物史有点说不清,可向日葵的向阳性,如今却研究得一清二楚了,但知道其所以然的人似乎又太少,像之前的我就是。于是乎拿起笔拙成此文以分享,也算是既不负向日葵的无私奉献之德,又不负园丁们的一片苦心与用意。这叫向阳有时日,不待空自逝。
二〇二一年十二月四日

【作者简介】
朱双顶,网名东香人,安徽省直机关退休人员,在家以读书为乐,近年内重拾旧时雅好,不时写点扎记、散文、随笔、诗歌等,先后在多家微信公众平台上发表三百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