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 游
耿志平(甘肃合水)

春天来临,如果说有什么让人开心的事,无非是周末和三五好友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昨晚还和她们绕着广场在五彩的灯光映照下散步,聊天。今天的春光里,我们已经来到了瓦岗川的红土林,寻觅我们心心念念的地软软。只是最近天气干燥,数量不多的地软软趴在草地上,又与周围的草颜色接近,得很认真才能看得到,并且非常干燥,不能用力否则就捏碎了。
河里的冰已经无影无踪,河水混浊,哗哗哗向下游流去,芦苇依然陪伴在小河旁,看着冰雪消融。沿途的村庄,只看到了不多的几个人,也是一幅很悠闲的样子。只有几户人家在铺地膜,而早已被机械化取代。听说,靠近路边的地铺地膜是国家投资的,为的是上级部门视察工作时好看,具体情况不得而知。

时不时有一两只或者三五只或者更多的野鸡在路边觅食,雄鸡的毛,在阳光下,五彩斑斓,只是它们太灵敏,还没等我们拿出手机,它们就向路旁的草地里奔去。胆子大点的则踱着方步,像是给我们展示它的美丽,悠闲的从我们车旁隐去。
路旁的松树林,明显的绿了,只是用耕地栽种的长了五六米高的,占地四五年的松树,无人问津,成了“鸡肋”,已经有很多人家砍伐了,做了烧锅的木头,砍了可惜,不砍又卖不出去。还不如种植玉米,一亩地每年还可以收入一千多块钱。
我朋友杜,杨,石都是学校的骨干老师,还有一位张老师,是我初中的数学老师。虽然第一次与老师同游,毕竟人到中年,我一点都不拘束。一路上,几个人说说笑笑,好不热闹。只是老师们说她问学生有句名言是谁说的,学生回答:“我说的”,让我吃惊不小。还有他们问学生,你们出去实习有什么收获?学生说就是挣到了钱,再问你们有什么打算,学生就不再搭理,一眼盯着老师,要么就玩着手机游戏,任凭你问什么我就是装聋作哑,让人无可奈何。我还第一次听说学生作业按学习好坏来布置,分等级,学习好的作业稍微难一点,多一点,学习差的只布置一点作业,并且还有很多人不交,有些甚至一学期都不交作业。有些学生,老师在上面讲课,他在下面小声讲,你停了的时候,他还从这个座位走到那个座位去说话,就像人说的你不说话,害怕人把你当哑巴卖了一样,全然不把老师放在眼里。更有甚者,老师在上面讲课,学生在教室里走来走去,老师一管,他就和老师吵架……如此种种现象,让我这个离开学校30年的人,颇感意外。学生这样的态度怎么能出好成绩,难道她(他)们一点不为将来做打算么?就这样浪费青春年华吗?我倒替老师们担忧起来,看来他(她)们的工作的确不易。

我们走走停停去寻找地软软,它好像和我们玩起了捉迷藏的游戏,不知隐藏在哪里了。在这个子午岭腹地,山连着山,岭连着岭,沟壑纵横,只是初春时节还是显得有些灰暗和萧瑟。只有山桃树和杏树不大的花骨朵让人爱恋,让人欣喜,过不了几天,漫山遍野就成了它们的世界。
我们又一次来到了姊妹湫,整个山谷里静悄悄的,我们坐在湫兮亭分享了大家带来的水果,饮料,副食,又没有商量,竟然每个人带的东西都不一样,大概是心有灵犀吧!杜老师说:“我咋这么幸福来,吃的喝的多的,”我们都说:“我们才幸福呢,没有你,谁带我们来看风景呢!”气氛空前的热烈。

走廊边数不清的黄刺玫落光了叶子,只有那尖刺长满了全身,防范来侵袭的动物,显得很不友好。几株高大的杜梨树挺拔遒劲,就像是护卫,守护着这一片山岭。我们顺着走廊下到观湫亭,那一汪如月牙形状的水,明显减少了许多,上面露出了白色的盐碱,有二尺高。一片芦苇在一角扎根落户,密密麻麻,好像倒了一样,我看不真切。另一头的芦苇则亭亭玉立,水还是那么绿,让人不知深浅。只是没有路,不能去跟前观看,我们只能站在观湫亭俯瞰拍照。她们四位钻过木栏杆,在山坡上捡了不多些地软软,不过比前面捡的大多了。我怕被黄刺玫挂了衣服,就懒得没动,自己坐在亭子里看风景。
不大一会,有四个人也来到亭子里,我没想到竟然是我认识的人,她说今天不上班,她妈要来看姊妹湫,阿姨瘦肖的身材,一口地道的陕北口音。阿姨说这个湫里面有一个大蟒蛇,有一次把一个在河边喝水的小羊给吸了进去,她女婿则表示不相信。那个男人说去年他和朋友去湫里钓过鱼,钓上来了20几条很大的鲫鱼,没有路,往回走累的够呛。他说水特别深,有人扔过鱼雷,都没有炸下鱼。我说估计有二三十米深吧!他告诉我天气再干旱,水也不会枯,雨水再多,湫里的水也没有漫出来过,这和人们传说的一样。她们的儿子,一个胖乎乎的小男孩,脸红扑扑的,坐在亭子里吃玉面,大概小胖子就是爱吃。我问多大了?上几年级?他妈告诉我上七年级,十三岁。男人说四五月份,黄刺玫和紫丁香开了,这里特别漂亮,漫山遍野都是香味,我已经在想象置身花海的惬意了,那该是多么的漂亮,壮观!她们看了一会,男人拍了几张风景照就走了,可能他们经常来的缘故,对这里并不感到稀奇,没有合影留念。

四位老师从烈日下钻出栏杆,我们轮流摆拍,杜老师是我们的摄影师,她选好角度,为我们留下了纪念。杨老师最后也为我们拍照,我们摆着不同的造型,要说摆造型还属石老师第一,杜老师第二,杨老师第三。我对这不开窍,站在那里一点都不自然。三顶帽子,三条丝巾,我们任意搭配,五个人叽叽呱呱,每个人都是造型师,每个人都是摄影师,在不同的角度,留下了许多的照片。
最后一站就是张举塬的千年古槐,那株几人合抱的大槐树,旁边还有几株小的把它围在中间,树干得几人合抱,树上挂了很多的红色被面,风吹日晒,已经变了颜色,这株号称千年古槐的树到底有多少年?大概没有人能说的清楚。在当地它已经被当作一棵神树,很多人会来这里的庙里烧香许愿,寄托情感,也不知到底灵不灵验?树大概有五六层楼高,枝条四面蔓延,遒劲有力,只是这个时候叶子还没有长出来,只有光秃秃的枝干。院子唯一的一面墙上,有孔子拜师求学,陶弘景菜园求学,匡衡凿壁偷光,孙康映雪读书,叶天士夜读,车胤囊萤夜读,孟母教子,王羲之临池学书,孙敬头悬梁,苏秦锥刺股的故事。西边用木头做出竹简的形状,上面是《论语》,学而第一,后面依次是“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等等《论语》十二章的内容。让人在观看千年古槐的同时,不要忘记了古人刻苦读书的故事。
头悬梁,锥刺股,凿壁偷光,囊萤映雪,孟母三迁等等故事流传千古,激励了多少年轻学子发奋读书,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才。不管社会如何变化,刻骨读书的精神是不能变的。没有知识,没有文化,就不能创新,不能进步,这是人人皆知的道理。虽然如今条件与以前不可同日而语,但年轻人不要忘记学习的重要性,就算你我他不再年轻,也不要停止学习,活到老学到老,这是为人的根本,如果整天无所事事,就算活到一百多岁也只能是没有灵魂的躯壳而已,没有丝毫的价值。
张举塬村部,崭新的楼房,广场上的健身器材,沿路的新农村,还有正在建设改造的各种雕塑,造型,无不显出与时俱进与现代接轨的样子。农户家门前的小轿车,也在告知人们,他(她)们早已脱离贫困,奔向小康。城乡之间的差距逐步缩小,农村环境也不再是脏乱差。百姓安居乐业,悠然自得。民富国强,民安国安,这是恒古不变的真理。张举塬这个曾经出过张姓举人的村子,已经和其他许许多多的村子一样,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真是令人欣喜。

回来的路上,我们放声高歌《苦咖啡》,《听闻远方有你》,《走过咖啡屋》,《拉手手亲口口》,《荷塘月色》……仿佛置身于KTV一样,满身的疲惫,一扫而光。
回到县城已经六点多了,在纸包鱼餐厅就餐,分享了照片,大家告别,结束了一天的愉快之行。只是辛苦了杜老师,她是司机又是导游还是摄影师。
今天恰好是3月12号,植树节,阳光明媚,真是一个愉快美好难忘的日子,心情就像今天的天气,好久没有这么放松自在了。

作者简介:耿志平,七零后,原籍甘肃镇原人,定居黄河象故乡合水,爱好读书写作,有文章在《九天文学》杂志和公众平台发表,都市头条实力作者,数十篇作品被都市红榜和热点精华推荐收录。写作出道不到半年,以文章朴实多彩受到读者关注,成为庆阳网红作者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