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感动中国,感动你我

3月3日,2021年度感动中国人物揭晓,当主持人敬一丹和白岩松走上舞台,郑重其事地宣读他们的姓名、事迹和颁奖词时,在场的观众无不热泪盈眶,一遍遍地为他们鼓掌、喝彩,电视机前的我们也深受感动而红了眼圈。

从核潜艇之父彭士禄(中国共产党英烈澎湃之子,2021年3月已故),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飞机设计专家顾诵芬,为攻克高原病长期奔波在青藏高原的吴天一,到长津湖战役受重伤回乡带领乡亲们致富的朱彦夫,他们都是八十岁以上的耄耋老人,却依然为了祖国的繁荣富强,坚守在工作第一线,和时间赛跑,在各自的领域孜孜不倦的学习奋斗,给青年人树立了榜样。2020年11月,在彭士禄离开这个世界前的最后的一个生日,心里念念不忘的,依旧是他那句最初的誓言:只要祖国需要,我愿意贡献一切!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生命不息,奋斗不止”这句话的真正含义。

再从九天探梦一气呵成,五十年差距一载跨越的中国航天人团队,“中国飞人”苏炳添,寻找“无穷之路”的香港记者陈贝儿,到没脚走出致富路 ,无手绣出幸福花的张顺东、李国秀夫妇,是他们用坚强的意志,书写了中国年轻一代的拼搏精神,展示了他们“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坚强意志。登天难不难?读博士难不难?而意气风发的航天人代表刘伯明却说:“上太空和读博士都不是个事,我擅长攻坚克难”,他的话语间充满了自信和力量,让人由衷地给他们点赞,从心眼佩服他们, 同时也感觉到了什么是中国精神和力量。
然而,最让人感动的是湖南郴州的瑶族女孩,她有着诗意的名字------江梦南,寓意“岁月静好,梦里江南”的意思,是一位笑靥如花、温婉坚强的清华大学生命科学院的在读博士生。

故事还得从1992年小梦南半岁时说起,她因生病得了肺炎被误用药物,而导致重度神经性耳聋。这对于一个没来得及好好聆听这个世界的孩子来说非常残酷,意味着她从此就要活在无声的世界,同时还可能失去说话的能力。因为学习说话要靠模仿发音完成,而她听不见别人、也听不见自己的声音。

她的父母听到这个消息无异于晴天霹雳,他们难以接受女儿听不见的事实,带她到特殊教育学校考察,在那里他们看孩子们跟着老师学习手语,等于放弃了开口说话的可能。那种无声的环境深深刺痛着夫妻二人的神经,他们决定不把孩子送去特殊学校。

江梦南的父母都是中学教师,在她的印象里,父母爱读书、眼界宽和不服输。为了让江梦南更好地融入社会,父母决定教她学习发音和唇语。他们一边自学唇语,一边教会女儿与人沟通的能力,不是用手语,而是用嘴巴说,用“眼睛”听。
正是因为父母的执着和她的努力,江梦南坚强地跨过了人生中一道又一道看似不可逾越的山峰,创造了人生奇迹。通过学习唇语、练习开口说话让她能够与人正常进行交流,也让她可以在普通学校“旁听”课程。由于不能全程看到老师讲课时的嘴型,江梦南在课下通过看板书和自学,付出了比同学多出几倍的努力。学习一个字的发音往往需要1000次甚至更多的努力和重复,才能学会。

江梦南小学毕业以全市第二名的成绩考入郴州市六中,开始了异地求学的生活。这其中的艰辛,是一般人想像不到的,比如在中学住宿,因为她听不见铃声,怕上课迟到,便用手机上闹钟,晚上睡觉手要紧紧地抓住手机,让手机的强烈震动来叫醒自己。

有志者事竟成。2010年江梦南参加高考,虽然分数超过一本分数线,但她觉得没有发挥好,坚持复读一年。第二年,她以615分的成绩进入吉林大学的本科药学专业学习。硕士生阶段在吉林大学选择了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作为研究方向。2018年通过了清华大学生命科学院的博士生面试。

江梦南是一个非常阳光的女孩,面对观众侃侃而谈:我从来没有因为听不见,就把自己放在一个弱者的位置上,千万不要因为我听不见就放低对我的要求和标准。我可能取得了一点点较小的成绩,我怕他们会因为我听不见,而觉得我取得的这个成绩特别大,放大好几倍,我不太希望他们这样,更希望他们以一个健全人的标准要求我。

颁奖大会给她的颁奖词:“你觉得,你和我们一样,我们觉得是的,但你又那么不同寻常。从无声里突围,你心中有嘹亮的号角。新时代里,你有更坚定的方向。先飞的鸟,一定想飞得更远。迟开的你,也鲜花般怒放。”

回想我们生活中,有的人因工作、学习遇到一点点困难,就打起退堂鼓,负能量爆棚,每天得过且过,到头来总是抱怨命运之神不公平。其实,我们谁也没有办法选择自己的出身,无法料定人生的走向,但我们只要拿起拼搏精神,像江梦南一样怀着“生活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的勇气,来面对困难和挫折,相信风雨过后必见彩虹!
感动中国的颁奖大会已落下帷幕,但他们每个人的精神将永存!我们身边还有无数个像他们一样的普通人,踏踏实实从一件件平凡的小事做起,默默无闻坚守本心,迎着阳光向上而生,也同样感动着我们!那冬残奥会上运动员坚强不屈的身影,新冠疫情期间逆行而上的医务工作者和志愿者……

向你们学习,向你们致敬!

作者简介
樊春亮,女,1970年出生于陕西韩城,爱好文学和韩城当地民俗文化,先后在《韩城文学》、《渭南网》、《都市头条》等公众号发表文章50余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