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六汪名人志 陈仪亭
张存民
陈仪亭,1900年农历正月19日生于六汪镇墨得水三村一个农民家庭。其父陈焕喜是一个目不识丁、劳苦终生的农民。陈氏原籍是湖北省枣阳县,因灾荒流落至江苏海州,后由海州迁至胶南。
陈仪亭十岁那年开始进本村私塾馆求学,念了三年书,自己又通读了一些医学书籍和古典文学书籍。他博闻强记、聪慧过人,又为人正直、性情豪爽、善排众难,十五六岁时已闻名乡里,深得好评。十七岁时,受到同乡埠石村周姓举人赏识,聘他去当教书先生。在该村任教二年,深受百姓爱戴和尊敬。
陈仪亭旧照
胶县师范讲习所成立后,陈仪亭在其岳父的支持下考进了该讲习所,学习两年,期满毕业。先后在金槽沟、墨得水村开办学堂,继续任教。任教期间,被选入山东省第一期区乡镇长训练班,一年后结业回籍,在胶县第六区区公所工作,曾任保安第十八大队副大队长、六汪镇镇长兼保安队长等职。在任时,他团结抗日人士,建立地方武装,保护百姓利益,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
1937年七七事变后,陈仪亭积极拥护共产党抗日救国的主张,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主统一战线的推动下,国民党的各级地方政权也都相继建立抗日武装。六旺镇建立了“人和练”和“民众军械制造厂”。镇长陈仪亭兼任练长和军械制造厂的厂长。他组织镇内18至45岁的青壮年参加军事训练,让军械厂制造了1千余支步、手枪武装群众,号召各村修筑围墙,站岗放哨,反间防特。并在镇里建立保安队,负责查禁日货,堵截流往日伪占领区的物资。
1939年秋,中共胶县工委(对外称八路军山纵二支队驻胶办事处),由高家庄迁往六汪镇东台头村,在这一地区开展抗日宣传,建立农会和青年、妇女等群众组织,开办夜校发动群众,进行抗日战争。陈仪亭积极拥护,密切配合,并给工委安排房舍,筹措粮款,从多方面提供方便。

1940年春,国民党顽固派破坏抗日统一战线,发动第二次反共高潮。山东省政府主席沈鸿烈派员到胶县策划反共阴谋,胶县县长徐明山于3月9日下令逮捕在国民党胶县县政府民政抗日动员委员会任副主任的中共党员夏谷冰(后英勇牺牲)。10日,徐明山又命陈仪亭当晚带兵去东台头村秘密杀害中共胶县工委的全体成员,妄图一举消灭胶县工委。陈仪亭彻底看清了国民党顽固派背信弃义,真反共假抗日的的反动嘴脸,决计要把徐明山的这一险恶阴谋想法告诉工委。于是便向徐明山谎说自己不会骑自行车,也不敢骑马,请求提前步行。徐明山允许后,他快步向工委驻地东台头村的方向跑去,在良乡(国民党胶县政府驻地、今属里岔镇)村口,巧遇工委组织部长刘夏峰,但因有徐明山派遣的人跟随不便说话,他只向刘夏峰使了个眼色,便擦肩而过。刘夏峰遂循踪出村,陈仪亭以小便为由让“随从”先走,待刘夏峰赶上后小声对刘说:“刘先生,今天真险呢,如果你早一分钟或晚一分钟出来,遇不到我,去了县政府,则命休矣”接着,又把徐明山要杀害工委成员的阴谋告诉了刘夏峰,并对刘夏峰说,你赶快从近路回去告诉工委书记郭有邻和其他同志,立即设法转移。两人简单的商量了蒙蔽敌人的对策,便分路而行。晚7时30分,敌人果然从三面包围了工委驻地并开枪扫射。当他们冲进屋时,只看到一名被他们打伤的青年农民躺在地上和蒙蔽敌人故意留下的破油印机、废纸等物,别的一无所获。一提起此事,工委的同志都感动的说,陈仪亭确实是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朋友,关键时刻,冒着生命危险解救了胶县工委的全体同志。
胶县工委在郭有邻书记带领下,由东台头村,安全撤离到杨家山里,与杨焕林、杨凌波领导的抗日武装会合,并继续开展抗日救国活动。
1941年秋,国民党姜黎川部率独立第二挺进纵队来到六汪地区。司令部先后驻扎在市美和六汪村。姜黎川部的三团团长刘德泉(六汪镇后立柱村人,后去台湾)兼任胶县六区区长。陈仪亭继续担任六汪镇长,并兼任胶县自卫第三团第七中队上尉中队长。他把六汪镇自愿当兵的人组织起来,组成了一个中队,并从民间征集了部分枪支。按照当时规定,当兵的免征三亩地的给养,出枪者免征二亩地的给养。陈仪亭利用这一身份,多次保护共产党员和进步抗日组织,作了大量工作。
1944年冬,他应邀参加中共诸胶县委在诸城林家村召开的士绅名流座谈会。在会上听取了共产党关于减租减息、抗日救国的道理。会后,他在镇里积极贯彻执行,做了大量的抗日宣传工作。

1944年底,陈仪亭以身患痨疾、身体不好为由,向姜黎川部刘德泉团长请求辞去镇长及七中队中队长职务。刘德泉同意,但仍让其担任区公所书记,负责管理公文和收听电话等。
日本无条件投降后,陈仪亭于1945年携全家迁至胶县城里,在郭家庄街买了一处住宅。住宅前、后各五间砖瓦房,外有四合砖墙,计划在这里开个旅馆,安居乐业。在此期间,陈仪亭先后担任国民党胶县参议会议员,胶县第四区书记官、建设技术指导员等职务。由于他交游广泛,擅于同各方打交道,所以他经常通过取保、具结等形式营救一些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他还利用掌管区级机关印信和颁发通行证的有利条件,为进步人士提供工作方便。
1947年,国民党军队节节败退。陈仪亭携家人离开胶县,去了青岛。居住在青岛市市南区佛涛路九号。开垦了二亩荒地,以种菜为生。直至1949年青岛解放。
1950年春,陈仪亭携全家投奔吉林省珲春县春化镇草帽顶子村的樊奎元(六汪镇柳杭沟村人,亲戚关系),一家人在此定居,以务农为生。1951年镇压反革命时,陈仪亭向当地人民政府讲明了自己的身份、历史及和共产党八路军的关系,得到了当地政府和群众的谅解。
1958年,陈仪亭因长期在国民党地方政府机关任职,先后受到了珲春县公安局和胶南县公安局的政治审查。但终因他追求进步,为共产党作过许多有益工作而宣布无罪。八十年代初,陈仪亭长子陈赞堂回到原籍,时任墨得水三村党支部书记陈希强向其提供了证明陈仪亭身份的有关资料,证明了他追求民主进步、爱国爱民的历史功绩。

建国后,一些曾与陈仪亭认识或共过事的共产党人,担任了领导职务,他们对胶县工委这段历史印象深刻且对陈仪亭本人作出了正确评价。山东农学院院长、原胶县工委书记郭有邻写信高度赞扬陈仪亭不计个人安危,关键时刻通风报信,营救工委全体同志的壮举。上海气象局局长刘夏峰写了《陈仪亭先生在关键时刻》一文,详尽记录了陈仪亭营救胶县工委的历史事实,并给予高度评价。
1962年农历12月20日,陈仪亭在吉林省珲春县春化镇草帽顶子村病逝,长眠于白山黑水。陈仪亭生有九女三子,其弟陈奉官及后人一直居住原藉。陈氏家族人丁兴旺,秉承先人明礼诚信、厚德载物家训,生生不息,成为名门望族。
作者简介
张存民,黄岛区六汪镇人,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法官文联会员,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青岛市作家协会会员,青岛西海岸新区诗歌学会会长,六汪文学艺术联合会主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