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喜欢听书的母亲
王统富
明年是母亲去世的第九个年头,按照老家的风俗(十年坟九年上)要举行“十年祭”。撰此小文也算对母亲的纪念吧。
2014年的十月底,秋深霜重,万木萧瑟。86岁的母亲走完了人生最后的一步,七个儿女围在她跟前,看着她气息奄奄地睡过去再没醒来,用她生前的话说,是她命好担得起所有的儿女,画上了她人生最后的圆满句号。

母亲姊妹八个,她排行老大,姥姥家穷,十口人的吃饭犹如“经国大事”,全家过着吃了上顿无下顿的日子,进学堂读书,真是难于上青天。她生前常念叨没饿死就命大了,还能识“蚂蚁爪子”!母亲不识字,看不了书,可她喜欢听书,尤其喜欢听历史传奇故事。父亲只上了三年私塾,却喜欢买书,对这一点母亲从不吝啬。经常卖“一把子鸡蛋”(庄户人把十个鸡蛋俗称一把子)四、五毛钱给我父亲买来野史书,享受精神贵族的生活。日积月累,家里便有了很多的古书,像《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说唐》《古今传奇》《三言二拍》这些书都被翻磬了,还有《诸葛亮》《十五贯》等单行本被村里很多人多次借阅。到了“文革”时期“革命小将”担心农民会中流毒,视为“四旧”被清掉了。
村里来说书的人,大多在冬季,农忙时间只有碰到下雨天父亲不能下地干活他才能读读古书,而母亲则一边做针线活一边听父亲用那俗语方言的大白话读“诸葛亮三气周公瑾”“罗成回马枪挑单雄信”……母亲边听边感慨周瑜的度量小、罗成的忘恩和歹毒……痴迷的她经常把缝衣针攮进手指肚里,她依然面不改色,大有关公刮骨疗毒之气概。有时父亲实在不想复读那过去的故事,她就让小小年纪的堂叔读家里的古书来听,堂叔只念了一年的私塾,有很多不认识的字,特别是古人的名字,像《三国演义》里夏侯惇就念成夏侯享,荀彧就读为“狗或”,很多地方读起来也是磕磕巴巴,每到读错人名和卡住的地方,母亲总是凭着记忆顺口就把人名的正确读音说出来了。母亲听说书唱古戏的多了,里面的故事、地名、人名均已耳熟能详。堂叔读的古书多了,居然很多古怪生僻的人名都能正确的读出来,或许得力于母亲的记忆,用他们的话说,堂叔是能认能读不能写,母亲是不能认不能写只能说。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农村的文化物质生活极度匮乏。农村来了说书人,手敲渔鼓脚踏响板,那风度不亚于衣锦还乡的朱之文。听母亲讲过,一次村里来了个敲渔鼓说书的,她听书入了迷,竟然把六个月大的我忘在被窝里大半天,我连饿带哭,鼻涕泪水塞满了嗓子眼,窒息得差点丢了小命。事后,母亲说我命不该绝,不碍事,却推掉了自己的“玩忽职守”。
母亲听书,喜欢用书里的人和事来释诠和宽慰艰难困苦的日子。我一个近门大姑,生活十分艰难几近绝望,常在母亲跟前落泪,母亲就宽慰她:井要淘,人要熬。这时她就给大姑讲些先苦后甜、苦尽甘来的故事,什么王三姐住寒窑十八载等来西凉登基的丈夫当上皇娘娘的故事。我知道这些都是母亲现学现卖的,可每次都使大姑一脸轻松地离去,好像不远的将来真要受册做皇后了。假期时,我常和家族里一帮小弟兄玩耍打闹,母亲就讲桃园三结义的故事,告诉我们为人要“学桃园三结义,莫学孙膑与庞涓”。母亲还常讲“郭矩埋儿孝母、王祥卧冰求鲤”的二十四孝故事,我当时小,解不透母亲的用意,只是担心自己别摊上郭矩那样的父亲,万一金子没挖出来,我们就惨了,为此我常偷窥父亲去奶奶家的行踪。

母亲喜欢引经据典,在我面前更是喜欢“好人为师”,我就经常被其“幼稚”化。遇到困难时她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我遭遇了人生的冰冻期。病床前,母亲常给我讲“秦叔宝穷途卖骏马”、“姜子牙卖面遇大风”、“唐僧取经九九八十一难,少一难也不成正果”的故事,当然这些古书我曾多次看过,深明其义,但在那种迷惘无助的时候,母亲每讲一次,我心中的郁闷和绝望就减少一些,仿佛在黑暗中看到了光明和希望,给了我战胜病魔的力量。现在想来,卧榻百日病床的我是母亲给了万能的精神支柱,使自己重新站了起来。
平时回家,母亲也是不忘用她听书得来的俗语警句教育我要努力学习工作。什么“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人行好事莫问前程”、“行好不见好,早晚少不了”……母亲的话匣子一旦打开,总是滔滔不绝地说出很多“劝世良言”来。我深为母亲的记忆力而折服。
母亲听书让她开阔了视野,生活中就充满了文化味。她给我们姐弟起的小名就颇有趣味:大姐是她第一个孩子,她视之如“玉”,二姐同样让她“珍”爱有加,有三姐时她内心想“换”个样子,生四姐时她希望能“跟”着来个男孩,生五姐时正值寒冬腊月滴水成冰,母亲搂着骨瘦如柴的第五个丫头,面对满脸愁容、唉声叹气的父亲,她心寒如冰,万千思绪,一个“寒”字给五姐命了名。在那个年代,农民盼儿心切,母亲继续着她的人生信条:人行好事莫问前程,凭良心做事,用她的话说就是老不欺少不瞒,三、五年后生下了我和弟弟,有了儿子让她看到了胜利的曙光,给我取乳名“凭心”,似乎是对她自己初心不改、为人处世凭良心的小结。最后生下弟弟,给弟弟取名似乎得意于她稳操胜券的英雄之心。
时光荏苒,如今已到花甲之年,工作一辈子深谙母亲常说的那句话“穷秀才,饿肚皮,富书箱”的真谛。读书的爱好始终没有放弃,不论网络媒体如何快捷方便,闲暇时还是喜欢读读历史,看看《三言》《二拍》……。翻翻已经发黄的古书,对那些充满忠、孝、仁、义、信的传奇故事依然是唏嘘不已,崇敬着那些忠臣良将、为国尽忠的侠肝义胆之士。这思想已融入我的血液,植根我的灵魂,它源于母亲在我幼年时将听来的古书“反刍”给我的缘故,让我的精神在饥饿的年代没有“缺钙”。
“十年生死两茫茫”,母亲离开我们十年了,梦里常显其音容,每思之,心戚戚。但愿母亲在天堂能借助北斗卫星的信号听到儿的呼唤:娘,您讲的故事我没听够!
壬寅年清明前
🌟 诗🌟 经🌟 唯🌟 美🌟
🌟 国🌟 风🌟 传🌟 奇🌟
🌟 欢🌟 迎🌟 走🌟 进🌟
🌟 国🌟 风🌟 诗🌟 社🌟

作者简介:
王统富,男,生于六十年代,山东临沂人,中共党员,大学学历,现任职于中共临沭县委宣传部。山东省作协会员,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
历任乡镇党委副书记、县文联主席、县作协主席等职务。
曾在《大众日报》《齐鲁晚报》《读者》《南方周末》《中国纪检监察报》《作家报》《支部生活》《文史天地》等报刊杂志发表小说、散文、杂文、纪实文学等百余篇作品,喜读文史,品味生活,感悟人生!
编辑简介:王丝雨,女,笔名:诗雨年华,80后,山东临沂人,临沂市作协会员,都市头条认证编辑,作品见于《新疆文学》《临沂日报》《东方散文》《今日头条》《双月湖》《鲁南商报》《钻石文艺》《临沭文学》《山花》等各大报刊杂志和网络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