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风潲北墙,神鬼没头藏》
太行山脚下丘陵地区勤劳善良的人们,祖祖辈辈耕种着心爱如母的梯田地。不薄不厚的黄土“裂僵”地,千百年来给当地老百姓捧出了五谷杂粮、瓜果梨桃,油棉桑麻,养育了薪火相传,富有爱国善良的品性,有建设祖国本领的子子孙孙,人们给土地结下了血脉相连、生死相依的不解之缘。
春天里,他们面朝黄土背朝天地精耕细作,打碎坷垃平整土地,深翻浅挖与土“玩耍”,汗水撒满块块田,为仓儲的种籽“盖新房做温床”,等着老天爷下了雨播上种,喜看幼苗送希望,创造着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
大家甩开膀子,抡起沉重的钎镢与土地“作着秀”,总想把这黄土地绣出“花儿来”。一阵阵热火朝天的劳作之后,两膀交困,双臂发麻,汗水从头流到脚,全身热的像火碳。生产队长看着可爱能干不怕苦的社员们有点儿心疼地高喊一声:“到漄头下喘口气儿吧”!
社员们爱不释手的停下手里的伙计,依依不舍地来到漄头之下。大家席地而坐,有说不出的舒坦。男劳力用报纸卷起蓖麻叶、芝麻叶、红薯叶,“吹起了大喇叭”(当地人抽的旱烟);女社员欢声笑语的说着儿女情长家长里短;有的社员用树枝画个棋盘,捏几个小石子,玩起了“中国打日本”;有的如数家珍一样说起来两千年前的春秋战国事;也有的探讨起了千百年以后的苍桑巨变;也有几位沉默寡言的老者,他们此时似乎打起了寒顫。要问这是为什么?原来是这般:紧张的劳动,人们的血流快了,血压高了,五脏六腑产生的热量大了,所以感到很热。等坐下来以后,血压平稳了,血流慢了,五脏六腑也安然了,体温降低了,所以就感到冷了。只听一位老先生说:“南风潲北墙,神鬼没头藏”啊。
好奇的孩子们听到这句话,觉得在书本上没有学过很稀罕,争相发问是什么意思?就听这位老者语重心长的说:春天比冬天暖和了,太阳的温度高了,季节风向也由冬天的北风多转为南风多啦,所谓“要得温,南风送”。但是呢,早春刚从冬天里走过来,它“身体还没捂热”呢,这风里头啊,暖里颊带着寒,早晚还有点儿冷。咱们干活儿歇脚都喜欢坐在北漄头下,这个地方太阳是充足,但南风直接吹到身上,不仅降低了太阳的温度,而且也带走了身上的热量,所以就感到冷。似懂非懂的孩子们连连点头称是,并且又向老先生发问:那既然如此,咱怎么不去南漄头下歇着呢?老先生看了孩子们一眼,于是又不紧不慢地说道:南漄头下是遮住南风了,但南漄头下没有阳光,那样我们会觉得更冷,别说是人,即使是神鬼在早春也不好选这“避风港”呀。
听到这里,这帮孩子若有所思地转转眼珠,不知谁先重复了老先生说的“南风潲北墙,神鬼没头藏”的话,其他孩子们也都兴奋地叫喊着:南风潲北墙,神鬼没头藏”……!
故事说完了,社员们又投入到了火热的春耕生产中。
山里布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