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钟振振教授答疑信箱(48)
再说“云蓝小袖”
“云蓝”,指衣衫的颜色。
“小袖”,衣袖窄小,指衣衫的款式。
明·茅元仪《暇老斋杂记》卷四曰:“小袖,胡服也……李长吉(唐李贺)曰‘秃襟小袖调鹦鹉’,苏轼称朝云曰‘云蓝小袖者,近辄生一子’,则女人将以此为韵(美、标致)耶?廿年前,江南女人尚小袖,后改为大,甚至有用三尺者。京师更甚。有一豪客杨生者,集妓数十,夜令工人各为裁去其半,旦起不知所以,亦一快也。”
胡人服装,衣短袖窄,较汉人服装之衣长袖宽,更便于战斗。战国时,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即效胡人款式而改赵军服装,以提高战斗力。茅元仪说“小袖,胡服也”,是可以成立的。
他推测女子或“以此为韵”,也有几分道理,但说得还不够完全,须加以补充。

笔者以为,“小袖”之所以为美,大约是因为这种款式的衣衫,比较接近于“度身定做”——与身体的贴合度比较高,比较能够展现女性身体的曲线。
因此,它多为“以色事人”的特殊女性人群所穿着,如妾,如妓。倘若是有地位、有身份的“夫人”,为“礼教”所束缚,就不一定会穿它了——即便她们内心也“以此为韵”。
下面,试举宋元明清诗词中“小袖”的用例若干条,聊供诗友们参看。
宋·释觉范《次韵纵目亭》诗曰:“遥知兵卫戎衣盛,只欠花轮小袖红。”
朱敦儒《水调歌头·淮阴作》词曰:“当年五陵下,结客占春游。红缨翠带,谈笑跋马水西头。落日经过桃叶,不管插花归去,小袖挽人留。换酒春壶碧,脱帽醉青楼。”
孙惟信《夜合花》(风叶敲窗)词曰:“望仙城路杳,莺燕迢迢。罗衫暗摺,兰痕粉迹都销。流水远,乱花飘。苦相思、宽尽春腰。几时重恁,玉骢过处,小袖轻招。”
仇远《琐窗寒》词曰:“小袖啼红,残茸唾碧……梦相思、一枕巫山,更画楼吹笛。”

蒋捷《祝英台·次韵》词曰:“柳边楼,花下馆。低卷绣帘半。帘外天丝,扰扰似情乱。知他蛾绿纤眉,鹅黄小袖,在何处、闲游闲玩。”
元·戴表元《送阮主簿》诗曰:“请停小袖舞,更带太白酒。”
明·汤胤勣《竹泉翁席上赠歌者杨氏》诗曰:“席前一点樱桃破,云揭楚天飞鸟堕。鸳鸯小袖将红绡,二十五弦重抹过。”
黎民表《云中曲》诗二首其一曰:“小袖红妆学内家,檀槽高拨走龙沙。将军只道边城乐,不见燕桃二月花。”
清·王士禄《天仙子·和湘真春夜韵》词曰:“淡淡双眉萦远岫,草草凉襟还小袖。曲廊深处为侬来,随夜漏。乌栖后。枕臂啼痕红欲透。”
王邦畿《上元夜和江方伯》诗曰:“南国行春地,东风游子情。高门珠翠贵,小袖舞衫轻。”
文昭《东峰弟舍中与群弟辈观剧》诗曰:“么弦小袖簇华筵,装点承平觉汝贤……月上酒阑歌渐促,大家移席看场圆。”
钱芳标《丹凤吟·徐方虎庶常席上同合肥宗伯纪檗子白仲调徐公佑张豫章家饮光用片玉韵》词曰:“留髠交舄,树里参旗从落。小袖送钩残烛背,喜柔荑频握。狂奴此际,端为伊醉着。”
边浴礼《洞仙歌》词曰:“尊前软语,问樱桃年纪。瓜字初分正娇稚。爱天然、生就锁骨玲珑,偎人处、无限兰情水意。〇调鹦揎小袖,一握春纤,芳泽温黁暗中递。隐谜故相嘲,薄怒佯嗔,灯影射、颊涡红腻。任并坐、殷勤劝香醪,便百罚深杯,也拚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