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记:
这天,诗友卢志华来座谈,将一本新书放在我的案头上。书面赫然《志言华语》,原来是他的一本诗歌汇集。记得两三年前,他来跟我讨论写诗,研究怎样才能写出好诗时,神情似乎很是拘谨。想不到不声不响中,现在他竟然撰作出版了。我此时还在与诗词打游击,狼狈得很,根本不知道出书会涌动怎样的情潮,人家则新著派送了。这真应验了“最后下船先上岸”的老话。蓦地,我还想起那蜀鄙之僧之故事,虽然此时此身穷过水鬼,可我还是觉得我特别藐视的富和尚如今似乎就是自己。
读完书之《自序》,再浏览了一些作品,我不得不相信:“默默耕耘”与“花花嘴唇”是存在天渊之别的,于是乎便胸襟卷绪,七排萌生……

七排【中华通韵】
《志言华语》派生之杂思
连振华
谋存本已太艰辛,惑溺诗词更费神。
温饱形骸活所倚,省修灵魄静为亲。
尘寰白马倏飞隙,冥界托胎慢渡津。
骨肉皮毛皆化土,悲欢苦乐可垂文。
夸夸言语虚浮事,默默栽培栉密林。
品位追求无止境,生当书海永沉身。
2022.03.11深夜


附《志言华语》序:
自 序
小民日子也精致,精致生活有传奇。
传奇故事何归宿? 归宿最好化成诗。
乐昌今年奇热,时节又正值秋老虎,人在外面简直就像烙饼。今天中午公休在家,关上门窗,打开空调,人才仿佛从“微波炉”里慢慢走了出来。环境清凉则内心松爽,这时我才想起该整理自己 “作品”的事——这里的引号,是说在他人看来,所谓的作品不过是滥竽罢了。
记得学校念书时,我刚从朦胧中懂得了知识的重要和美妙,我就记住了先哲的名言:“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我想,人之所以为人,明智很重要,但灵秀更让我钟情啊。于是,我就喜欢上了诗。
我爱诗,梦寐做一位诗人。可是,在我的面前,丰满的理想和骨感的现实无情对立着。翻开自己这些年写的诗,吟一吟,想一想,心里真是五味杂陈,脑海中禁不住暗波涌起。真真切切的,对比起来,自己的诗确实仍然过于浅薄噢。要做一个合格的诗人,无疑的还很任重道远。
古语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万里长征也是由一步一步接力起来的呀。况且,顺着自己的爱好,朝着既定的目标走去,沿途呼吸着新鲜的空气,沐浴着异域的阳光,观赏着奇幻的山形水影……有了过程的享受,那是否能达到终点,似乎就不太重要了。
我高中毕业后回家务农,后考取了民办教师教了两年的书,最后又考取了区公所合同干部。我在农村、乡镇一呆就是二十几年,直到xx年才调入乐昌市纪委监察局工作。长期在基层,我对农民、教师、乡镇干部们的所思所想非常了解,对他们的生活存有非凡的感情:那起早贪黑的耕种;那朗朗的书声、歌声和笑声;那串村入户访贫问苦、排难解困的劳腿、劳力、劳心的工作;外加上亲人的亲情,长辈的教诲……所有这一切都已经和我的过往生活紧密地融封了起来。
杜甫胸怀天下,所以他的诗歌被称为诗史;我在大多时间里只考虑自己和自己周转的小圈子的事,所以我的诗是我的足迹。我生活的一个个节点几乎都录记在诗中。每隔一段时日,复读它们,光阴携带的生命就仿佛在进行穿越回逆:恩情,亲情,爱情,友情等都会像光影画面似的一一再现;那些深情的回忆,总能让我的心灵一次次享受充分的温馨和甜蜜。
一九八三年元月二十七日,我在乐昌新华书店购买了一本名为《秋水新篇》的书,书的内容不怎么高大上,但作者却把自序写得精妙,譬如这些句子:“自然,自己写下来的东西,不论多么丑陋,总还是花了心血,不免有点钟爱…,重温一下其中的酸甜苦辣,也是自有一番滋味在心头的”。这些话就是我要表白的呀,读着它们,我常常会疑心是不是作者运用了神奇的软件,在不知不觉中窃取了我还来不及表达的心声。
《阳春白雪》也好,《下里巴人》也罢,八戒疼猪崽,悟空爱猴狲,我对自己的诗自然也爱得深沉。我的诗是我心灵的歌,是我生命的投影,是我的兴趣向导和精神寄托。我爱我诗,更深层面下是我在爱自己,是我对自己人生的自信和肯定!
生命有限,有限的生命却很希望其诗作永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