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杨歧山的方竹
作者 黄正林
竹子门类繁多,有箭竹、水竹、方竹、楠竹、罗汉竹等等。
我今天要讲的是方竹,别名四方竹、苦竹。方竹竹竿直立,高3-8米,竹秆呈青绿色,小型竹杆呈圆形,成材时竹杆呈四方型;竹节头带有小刺枝,绿色婆娑成塔形;叶薄而繁茂,蒸腾量大,容易失水。性喜温凉湿润,水分比较充足、土质沙性比较好,故多自然分布于荫湿凉爽、空气湿度大的环境中。产自我国贵州、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南和广西等省区,日本以及欧美一些国家也有栽培。

正如宋朝张咏用诗赞美方竹那样:笋从初箨已方坚,峻节凌霜更可怜。为报世间邪佞者,如何不似竹枝贤。枝枝方直绿参参,林叶疏红始见心。却恐法时恶圆佞,结根遥向楚云深。
方竹的特点是主干四方形,具有独特的艺术造型。但竹篾脆弱不能编织,只可作园林绿化,供人们观赏。竹笋生长在9一10月间可食用,是人们餐桌上的美味佳肴。当年我取四根方竹作蚊帐支杆,使用多年不变形。

我第一次接触方竹是1976年刚从省军区独立师三团调到萍乡市人民武装部工作后第一次下乡遇到的事。
那年,我同同科参谋李世义俩人前去上栗区鸡冠山垦殖场人武部了解杨岐山地区反空降作战地形情况。到达鸡冠山场后,场人武部部长林观根安排我俩吃中饭,边吃饭边给我们介绍杨岐山地区情况。“杨岐山是上栗区(今上栗县)海拔较高的山,山高林密,天然溶洞很多,是空降作战的有利地形。山上主管单位是区林业局下属杨岐山林场,你们上山后可住吃在林场,我己经跟林场领导打过电话,他们会安排好的"。吃过午饭,稍作休息我们俩就开始向杨岐山进发。
上杨岐山的路是一条人行小道,没有台阶,又窄又徒,稍不注意就会摔倒。我们经过近四个小时的攀爬,近傍晚时分到达杨岐林场。
林场负责同志安排我俩吃过晚饭后,搬来棉被铺好床单让我们休息,我们说先烤烤火再睡。那时正是秋冬季节交换期,山上比较冷,我们边烤火边为明天的工作作个安排,已到深夜,我们将火用草木灰盖灭后就睡了。可能是我们爬山疲劳的原因,很快就进入了梦乡。
第二天一早起床,我们站在林场门前的大樟树下观看日出的美景,同时又呼吸着大山的新鲜空气,活动一下身体,比在城里的感觉好多了。

吃过早饭,我们背上行里开始工作。按照预定方案,我们先走访了林场几个瞭望哨(森林防火设置的),在地图上进行了标制。仍后,我们开始寻找溶洞。杨岐山属卡斯特地貌,山的内部有常年流动的地下水(也称地下河),萍乡的母亲河萍水河的源头就在杨岐山,一年四季都有活水注入萍水河。地下水清澈见底,夏为凉,冬为热,当地群众吃用都是这河里的水。我们到了几个溶洞,下到底层,里面空间很大,高的地方有十几米。洞连着洞,还有很多倒挂着的钟乳石,石尖常年水滴不断。钟乳石(stalactite)是指碳酸盐岩地区洞穴内在漫长地质历史中和特定地质条件下形成的石钟乳、石笋、石柱等不同形态碳酸钙沉淀物的总称。最大溶洞的可容纳上万人,确实是战时隐蔽的好地方。中午我们到了杨岐寺小憩。


杨岐普通寺,占地面积7600平方米,原建筑面积2500平方米,现存建筑面1200平方米,距萍乡市区25公里。杨岐普通寺依杨岐山而建,逐层递高,古朴雄伟。杨岐普通寺系中国佛教五宗七家之一禅宗临济宗杨歧派的发祥地。 杨岐普通寺,初名广利禅寺,乘广禅师唐宝十二年(753)首创,宋庆历年间,方会禅师在此创杨岐宗,将广利禅寺改名为普通寺。1987年,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亲笔题写了“杨岐普通寺”匾额。寺中国佛教的杨岐宗发源地,我们在寺中休息时看到这座古寺由于受那场运动的影响已遭破坏,文物所存无几,僧人也不知去向,寺内成为一所小学,两个老师教着十来个小学生,普通寺才有一线生机。但在寺前一拐角处我们发现一大丛生长茂密的竹子,竹子大概有3米左右高,从根部到尖顶每一节都为四方形,这是我们从未见过的竹子。后问当地老百姓,他们都说此竹叫四方竹,唯独只有普通寺有。

杨岐普通寺的方竹,据当地老百姓介绍,是普通寺建寺后,方会禅师从外地带来的一株方竹栽培后,经代代僧人长期精心培养和爱护一直发展到现在。因为杨岐山气候宜人,降雨量充沛,非常适应方竹的生长,加上普通寺僧人的保护,无人破坏,生长茂密,人见人爱。

这些年,党和政府非常重视宗教工作,投入大量资金对杨岐普通寺进行了修缮和扩建。为此,普通寺香火旺了起来,前来进香的、旅游观光的人很多。我也几次来此地观光,注意观察游客对方竹的评价和欣赏,但注意门旁这片方竹的人却很少。俗话说得好“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一些对方竹颇有研究的游客,注足仔细观看,又是拍照,又是在小本子上记载方竹的特色及周边环境。而外行不屑一顾,从方竹身边慢步走过,不时说些闲话,“这里怎么长有这样的竹子?”带着疑问走了。我可属外行看热闹的那些游客,对方竹没有什么研究,只是有些好奇,所以才写这篇文稿。
方竹同其它竹子一样生命很顽强,一年四季绿色常青。春天竹子茁壮成长,保持着成熟状态,不停地向客人点头微笑。夏天竹子根深叶茂,象伞一样抵抗太阳的炽热酷暑。秋天竹笋拔地而起蓬勃生长,一天一个样。冬天竹子斗严寒傲风雪,不屈不挠生活在大自然中,展现了生命的价值和顽强。

2022年3月8日写于萍乡市安源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