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波携程 书画同行——走进北京》之走近琉璃厂文化街之二 每天更新 转发有礼

走近琉璃厂文化街之二
今天我们继续按照历史沿革的来龙去脉,同时也结合相关的史料介绍,再简单地介绍一下琉璃厂文化街的发展及相关的情况。
民国时期,具体的说就是1927年,这里又建了和平门,修了新华街。从此,琉璃厂文化街分成了如今的东琉璃厂和西琉璃厂,统称为琉璃厂文化街。
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荣宝斋的一些传统工艺更是大放异彩。据有关资料介绍,荣宝斋的复制印刷品技术,已达到"登峰造极,酷似原作",足以以假乱真的地步。荣宝斋复制的名作如《文苑图》、《清明上河图》等,曾先后在许多国家展出,引起无数名家惊叹,在国际上享有极高的声誉。

琉璃厂文化街一角
改革开放以来,琉璃厂文化街在北京市和宣武区各级政府的支持和倡导下,这里经历多次翻建和修缮,使这条著名的文化老街又焕发出了新的青春。
如今的琉璃厂文化街,成为广集天下图书、字画、古玩、文房四宝的所在,成为国内外游客光顾老北京文化的必游之地。坦率的说,这也是我多年在京发展的过程中,无数次走进琉璃厂文化街的缘由所在。
与此同时,由于这块风水宝地曾经是仕人、举子、文人墨客、文化商人、梨园艺人聚居的地方,使得这里有着层次最为丰富的人文资源:典故、故事、人际等人文景观。所有这些,构成了中国人精神世界里"民族灵魂"的一部分。这是重新规划、设计和构想琉璃厂文化产业园区的基础,也是与其它短史地区历史文化资源较少,而想象空间相对较大的重要区别。因此,琉璃厂是一个典藏传统文化的大"文化圈"。这个文化圈早已成为万众瞩目的文化乐园。
叙述到这里的时候,我们不妨简单地再来介绍一下,诸如琉璃厂的一些著名的店铺,特别是一些有名的老字号等等。
众所周知,琉璃厂有许多著名的老店,为此,我们也翻阅了一些相关资料,并得出相应的结论:琉璃厂的诸多老店、老字号绝对是名不虚传的。诸如槐荫山房、茹古斋、古艺斋、瑞成斋、萃文阁、一得阁、李福寿笔庄等,还有中国最大的古旧书店中国书店,以及西琉璃厂原有的三大书局——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世界书局。
而琉璃厂最著名的老店,则是远近闻名、众所周知的荣宝斋,有人说:琉璃厂因荣宝斋等著名文化老店而享有盛名。
关于这种说法,可以说绝对有它的道理,荣宝斋绝对名不虚传。
据相关资料介绍,荣宝斋的前身是"松竹斋",早在光绪年间取"以文会友,荣名为宝"之意,更名为"荣宝斋"。另据介绍,著名书法家陆润庠题写了"荣宝斋"三个字。到了清末之时,文人墨客常聚此地,而民国年间老一辈书画家如于右任、张大千、吴昌硕、齐白石等也是这里的常客。
还有《开国大典》这部电影和那幅《开国大典》的照片,里面那位蓄着长胡子的著名老者沈钧儒先生使用的镇尺,就购于荣宝斋。
不仅如此,清末民初之时,诸如荣宝斋、大千画廊等琉璃厂老店纷纷争悬名家书画于窗前,引来人们驻足观赏,成为琉璃厂的一道风景。
据介绍,荣宝斋最著名的又要数木版水印和复制品。荣宝斋的木版水印技术融刻版、印刷、折裁等技术为一体,使水印品的艺术更臻完善,曾得到鲁迅先生的赞许。
我本人虽然算不上荣宝斋的常客,但每年都会“到此一游”几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