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波携程 书画同行——走进北京》之天安门华表(下) 每天更新 转发有礼
走近天安门华表(下)
我们昨天围绕华表的历史沿革与涵义,作了一些简单的阐述和解读。今天我们仍就此与大家作一些深入的交流。
如前所述,其顶端的蹲兽,名曰“犼”。有关资料介绍说:据传它生性“好望”,古人把它安放在华表上,以示对君主的提醒。
另外,我们还注意到,天安门里的华表上的犼,名曰“望君出”,意思是希望君主不要在深宫里整日贪恋酒色,要经常外出体察民情。还有天安门前的华表上的犼,名曰“望君归”,意思是希望君主在外面不要贪恋山水美景而流连忘返;视察之后要尽快尽早回宫,并料理国家政务等。但是,这种涵义还是后起的意思。

天安门华表
说到这种“约束”,那又为什么要放在华表上显现出来呢?这就要谈到华表的起源,就要涉及“铭”,就要追溯到更久远的年代。
对此,尽管我们前面也说过,但较笼统,此时结合相关资料的介绍,再具体说一下。华表,最初不过是一种简朴的树立在地上的立木,其上端横着一块短木,名叫“桓木”,或称为“和木” 、“表木”,或称之为“和表”;用以纳谏、装饰、纪念,或起标志作用。它最早起源于尧舜时代,风行于春秋时期。
另外,有关资料曾这样介绍说:所谓“桓木”,《汉书》《尹赏传》中云:“瘗寺门桓东。”这个“桓”,指的就是这种立木。所以又叫“和木”或“和表”者,据《汉书.注》曰:“陈、宋之俗言,桓声如和,今犹谓之‘和表’”,由此,我们知道古时“桓”与“和”的地方话音相类。而且,我们知道在汉代之后,这种立木还仍延续着古音的名称。
不仅如此,有关资料还介绍说:唐代为《汉书》作注解的颜师古说,“和表”,“即华表也”。清代钱大昕著《廿二史考异》(八),认为:桓、和、华,声皆相近。不过,所以称之为”华表”,是在历史的演化中,又添加了另外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