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波携程 书画同行——走进北京》之天安门华表(中) 每天更新 转发有礼
走近天安门华表(中)
昨天,我们围绕华表的历史沿革这一课题,进行了简单的介绍,今天,我们继续就这一课题做一些具体的说明和补充。
据有关资料的介绍,我们获悉唐代为《汉书》作注解的颜师古曾说,“和表”,“即华表也”。其实,真正让华表发生质的演变的,是从秦始皇开始的,它由木变石,从广为民用到皇家独享,由告示牌变成了帝王柱、皇权标等。
也就是说自秦始皇时开始,华表一般采用最坚硬的花岗石打造,头上常盘踞雄狮,周身缠绕蟠龙,完全成了一种专制集权的象征。那么既然体现出其专制之意,人们又怎敢有非议呢?故也只能匍匐其下,三呼万岁,惟命是从了。

天安门华表
那么,明朝为何要在天安门前树立华表呢?据有关资料介绍说,北京在明朝永乐年间成为京城之后,封建帝王在北京天安门树立汉白玉的华表,主要是为了起到装饰作用,当然也含有传承和向古之贤君学习、听取民意之意。正如前所述,我们也从相关史料记载中看到,天安门里外的两对儿华表上都雕有一只怪兽“犼”。天安门里华表上的犼朝北,叫“望君出”,意思是皇帝应该经常外出,体察民情。天安门外华表上的犼朝南,叫“望君归”,是希望皇帝不要经常在外游乐,以免延误国事。
由此我们可以这样说,华表再美,在不同的朝代、不同的社会层面里,赋予它的内在含义尽管大同小异,但实质上很难真正得以实现。
我们还都注意到,也从相关资料中摘录了如下相关文字:天安门前有一对儿汉白玉雕刻的华表,龙盘于柱,横云飘绕于端;华表的顶端,雕刻着一尊蹲兽,面向宫外,昂首远望。
天安门门里也有一对华表,所不同的是,其顶端的蹲兽,是面向宫里注视。一里一外,在古代,这就是表示对君主的一种约束。
我们知道,华表最早是古代君主纳谏的一种形式;它和“铭”是有着一定的渊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