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主播简介

《游东坡书院》
作者:聽琴
朗诵:聽琴

早春三月,乍暖还寒,北方个别地区依然雪花飘飘,春寒料峭。而海南的三月,早已是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绿树成荫,百花争艳了。
清晨,迎着朝阳,来到坐落在海南省儋州市中和镇的《东坡书院》。进入院门,即刻被小桥流水、磷石莲叶、茅屋草舍、百年古树所吸引,红黄粉白相间的三角梅花,姹紫嫣红,竞相开放。欢快的鸟儿叽叽喳喳追逐着游人,好一派绚丽多姿,春和景明的醉人景象。

走在青石灰砖铺就的甬道上,穿过小桥流水,远望蓝天白云,踏着苏东坡走过的足迹,追忆着东坡先生的人生轨迹,不禁感慨万分。
以往,只是对苏东坡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巨大贡献略知一二,然而,对先生刚直不阿,亲民为官,坎坷磨难的不凡人生却知之甚少。[图片]
提起苏东坡这位中国文坛大家,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在诗歌方面,苏东坡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以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之风为世人所赞扬。先生的词作,开创豪放派词风,与词人辛弃疾同是豪放派词作的代表,两人并称“苏辛”。先生的散文更是与大家欧阳修并列,合称“欧苏”,其豪放自如的散文风格,受历代士子追捧与学习。横贯两代的“唐宋八大家”,东坡先生位列其一。先生还善书法,与黄庭坚、米芾和蔡襄共称“宋四家”。
苏东坡自幼受到良好教育,表现出极高的天赋,宋嘉祐二年与弟弟苏辙、父亲苏洵同时进士及第,成为一方美谈,人说“一门三苏”。嘉祐六年,苏东坡应中制科考试,入第三等,为“百年第一”,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从此,开始了他的为官生涯。

苏东坡为官正直,刚正不阿,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自请外任出为杭州通判,后迁至密州,移之徐州。元丰二年(1079年)罹”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出狱后降职责授黄州。苏东坡一生三次遭贬谪,元祐八年(1097年),年过60岁的苏东坡再贬儋州。
苏东坡一生非常坎坷,经历了诸多磨难,但先生始终保持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在降职责授黄州期间,东坡先生寄情于山水,寻求心灵上的解脱,写出了《赤壁赋》、《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千古名作。抒发了“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的感慨。正如他在《西江月》词中说的那样“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消极悲观不是人生的真谛,超脱飞扬才是生命的壮歌,既然人间世事恍如一梦,何妨将樽酒洒在江心明月的倒影中,脱却苦闷,从有限中玩味无限,让精神获得自由。

漫步追思,心潮涌动!突然眼前一亮,只见东坡先生头戴斗笠,手握书卷,脚踏青石,步履坚毅,金光闪烁,风尘仆仆地向我走来,我的思绪倏然回到眼前,面前是儋州人民为纪念东坡先生而精心塑造的一尊苏东坡铜像。
900多年前,一位年逾一甲子的老人,以戴罪之身来到这里,兢兢业业,亲力亲为,为海南人民做出了巨大贡献,我心中敬仰之情油然而生,赶紧与先生合影留念。

走过铜像后面便是一座三进四合院,一进正房中有先生的铜坐像,端庄肃穆。二进正房是先生与其学生一起的彩色塑像,先生笑容可掬,和蔼可亲。两侧偏房陈列着黑色大理石篆刻的先生的书法作品,其中一幅先生所书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最为醒目,旁边的玻璃柜里陈列着一幅先生的画作。

我来到介绍先生事迹的橱窗前细细品读,先生在海南的丰功伟绩跃然眼前,历历在目。
苏东坡来到儋州首先做的是传授教业,开海南教育之风。他在“”载酒堂”以文会友,与当地学人切磋学问,他自编讲义,把《书传》、《论语说》、《易传》三部著作作为教材讲授,以诗书礼乐之教转化其风俗,变化其人心,使得这块”蛮荒之地”开始书声琅琅,弦声四起,海南人读书求学蔚然成风。苏东坡开海南文化教育之先河,他来海南之前,这里没出过一个进士,他来了以后,培养了海南第一位举人姜唐佐,第一位进士符确。此后,海南人在科举考试中屡有斩获。宋元明清几代,海南共出举人767人,进士97人,这不能不归功于苏东坡对海南教育的巨大贡献。

苏东坡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提出民族平等的伟大诗人,未到儋州时借《山村五绝》、《吴中田妇叹》等诗反映百姓疾苦。到儋州后亲眼看到汉族官吏盘剥苛刻欺压黎族百姓,心中异常愤慨和沉痛,他在《和陶(劝农)》一诗中公开倡导民族同等“咨尔汉黎,均是一民”。同时常与汉黎百姓饮酒攀谈,促进汉黎团结,深受汉黎百姓的尊敬和爱戴。
黎人风俗生病不求医问药,却杀耕牛来向鬼神祈祷,严重阻碍儋州生产力发展。苏东坡看到这种情况十分痛心疾首,感叹自己是戴罪之身无职无权,力量太过微薄,唯一的办法就是抄写《牛赋》给琼州僧人道士 ,开导乡中明白事理的人,劝导当地人爱惜耕牛,改变有病不求医而“杀牛祭鬼”的陋习。

宋时的儋州缺医少药,黎民百姓常年受疾病困扰,苏东坡懂得医理,特别是医药养生方面造诣颇深,有《苏沈良方》传世。他劝导百姓以药治病,还亲力亲为到乡野采药,并考订药的种类,撰写医学笔记,为当地人探索出了治疗疾病的药物,如“荨麻、苍耳”等。他还把祖传药方传授给当地人,为民治病,救死扶伤。
苏东坡来到海南,发现当地人不重视农业生产,都以贸香为业,多荒田以打猎为生。先生向他们进行“劝农”的宣传教育,说重视种麦种稷才能满足生活需要,积极发展农业生产,才会带来长远的福利,他还热情洋溢地写下了《劝农诗》。
苏东坡还在儋州挖井饮水,改善当地“百井皆咸、沟渠浊水”的饮水环境,因此,这里有了“东坡泉”。先生还在此传授制作”精墨”的方法,著有《记海南作墨》一文,从此,“东坡法墨”远近闻名。

仅仅三年时间,苏东坡在海南儋州以戴罪之身,鞠躬尽瘁,全心全意为民造福,成绩斐然,功不可没。此时,先生的形象愈发高大起来。60多岁在古代也算是高龄老人了,又被贬谪至偏远蛮荒之地,而先生心胸豁达,心系民众,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和不朽的功绩铸就了人生永久的辉煌!

对苏东坡先生敬仰之余,自己心中也不免生出些许惭愧之意。60岁在当今已是退休还家颐养天年了。想想自己,退休十几年了,只想着舒服享受,手懒了,脑懒了,心也懒了,不愿操心,不愿用脑,也不愿动笔了,还时不时地感叹:“年逾古稀了,还能做啥”。人一到了这个年龄,似乎把生死看的极其重要,其实,人是无法把握自己生命的长度的,不时听到身边有六七十岁、五十几岁离世的,甚至也有三四十岁英年早逝。与其盲目追求长寿,且不如以积极乐观、豁达向上的姿态延展生命的宽度和精神的厚度,活出自己丰富多彩的人生。

东坡书院归来,突然有了想动笔写点什么的冲动,这也许是东坡先生闪光的人生给予我的启示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