驿 道 逢 春
作者丨朱会明
2022年1月26日(农历辛丑年腊月二十四),书记冒着风雪视察了山西省霍州市师庄乡冯南垣村。这一消息经过新闻媒体的传播,刹那间,把这个灾后重建的美丽山村,推出了山乡,推向了全国。
一时之间,小村访者如云。
去年十月,由于受极端气候影响,山西多地遭遇了五十年不遇的雨涝灾害,很多村庄灾损严重。冯南垣村就是本次受灾较为严重的村庄之一,村中二十多户村民的房屋受到不同程度的损毁。灾情发生后,省、市领导非常重视,省委书记林武第一时间深入灾区,察看灾情,访贫问寒。并且作出重要批示:“发动一切可以发动的力量,充分做好救灾、减灾和灾后重建工作。”相关职能部门也都及时跟进,各项善后工作进行的紧张有序,轰轰烈烈。
书记这次春节前的到访,就是重点关心和慰问灾民安置、灾后重建,以及巩固脱贫成果等各项涉农工作的......。
跟随书记的脚步,我们通过电视画面,可见灾后重建的冯南垣村,一排排新房,窗明几净,舒适温馨;金光灿灿的玉米,码放整齐,仓满囤丰;厨房里刚出笼的年馍,麦香四溢,玲珑可爱;乡亲们那一张张红红的笑脸,甜蜜藏在心底,幸福挂在脸上。
只见书记来到村民师红兵家,与其家人嘘寒问暖,查看实情。住的怎么样?吃的如何?年货备齐了吗?灾后冬小麦的播种情况如何?期间,书记看见师红兵一家正在制作霍州传统年馍,于是,他也兴致勃勃的参与其中,并且亲手制作了一个霍州传统年馍——“枣花”,又给一个吉祥喜庆的“登高馍”上,点缀了一个鲜艳的红枣。这一系列自然而亲切的举动,把总书记勤政、爱民、人民至上的情怀,表现的淋漓尽致。
接着,他又给闻讯聚集而来的乡亲们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并向全国各条战线上的劳动者,祝贺虎年春节的来临!祝大家虎年行好运!
中国有句老话:“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说的是任何事物都是会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这不,从霍州市城区到冯南垣村的这条道路,从五十多年前的日渐衰微,人烟稀少;就又迎来了他的高光时刻,车水马龙,人声鼎沸。
想必大家不会知道,之前这条不起眼的道路,从元、明、清以来,一直都是“南通秦蜀、北达幽并”的国家级古驿道。甚至于辛亥革命后到上世纪1970年,他都是贯通山西南北的国家级公路主干道——国道108线。
康熙皇帝西巡、慈禧光绪西遁从这里走过;外官赴任就职、讨逆戍边发兵从这里走过;茶商盐贩北去、皮货驼队南来从这里走过;才子进京赶考、凡夫谋生归途也从这里走过......
国家典藏的档案里,有他的途次和敕令;文人墨客的诗文里,有他的诗意和风景;达官显贵的行程里,有他的奇闻和轶事;贩夫走卒的寂寞里,不可缺的是“桃花红、杏花白”和“想亲亲、走西口”......。
由此可知,这条驿道之前的繁华,非一般之想象。
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他的繁华不再呢?
一、 自然因素的使然
霍州独特的地理环境,自古为山西南北(太原盆地和临汾盆地)交通之咽喉。其主要原因是州东有巍巍的霍太山阻隔,州西有吕梁之余脉屏障,州北籍韩信岭高耸,西北有切割韩信岭的汾河谷道(古雀鼠谷)锁喉。这样的地理环境,注定了古时候的霍州行路难,难于上青天。如遇极端天气,坡陡路滑事小,夏秋时节还会爆发山洪,毁路断行。
霍州关于道路最早的记载当属“千里径”和“雀鼠谷谷道”。
“千里径”是南北朝之前寻霍太山西麓南北向而行的一条盐商小道。由于古时候缺乏有组织的人为干预,所以,路况常常受自然条件影响,其线路并不能形成固定的路线。东魏北齐开始经营山西后,为了便于发兵抵御西魏北周的势力渗透,遂命平阳太守封子绘主持重修了霍州南北的道路。《北齐书*列传*卷二十一》记载:“晋州北界霍太山,旧号千里径者,山坂高峻,每大军往来,士马劳苦,子绘启高祖,请于旧径东谷别开一路。高祖从之,仍令子绘领汾、晋二州夫修治,旬日而就。高祖亲总六军,路径新道,嘉其省便,赐谷二百斛。”
这里提到的“旧径东谷别开一路”,笔者经过多方考证,所谓的“东谷”,就是现在的这条古驿道所走的沟谷——姚村河。可能有人会说:封子绘修的不是“千里径”吗?其实“千里径”是沿霍山西麓而行的盐商小道,即唐高祖李渊太原起兵南下时,为了绕过宋老生的伏兵所走的线路。如果,以此寻“东谷”的话,只能寻到霍山半山腰,这是万万不可能的。再说,“旬日”之内要拓宽修成大军通行的道路更是不无稽之谈。所以,太守封子绘只能另辟蹊径。
那么,他的下一个目标在哪里呢?毫无凝问,他的目标一定是汾河谷道——古雀鼠谷。而雀鼠谷谷道由于两边山峰陡峭,河道狭窄,古时候的汾河水量又非常充沛,所以,若想借此谷道修成大路,只能走傍河两边的山梁绕行。古文献《水经注》中如此描述:“两山夹水,崖路险峻,左右悉结,偏梁阁道,累石就路,萦带岩侧,或去水一丈,或高五六尺,上戴山阜,下临绝间。”如此的局面,想在这河谷里做文章拓宽道路,只能望洋兴叹。那么是否可以傍河边的山梁绕行呢?答案是肯定的。于是,封太守带着人马开始了他的勘测。
出州城奔西北而去,傍雀鼠谷谷道往北而去的古道,当是从现在的退沙村西沟里进去(因为现在的铁路外面就是汾河河道),走古道原村、白山村、赵洼山村、曹洼山村、西岭村、杨家山村到灵石县南关镇(古汾水关)。再从仁义河逆流而上,到灵石县仁义村与前面的道路相接。这一条路走来,沟沟叉叉,梁梁峁峁,山环水绕,肯定随行的人员一个个都是腰酸腿疼,气喘吁吁。
歇歇脚,该回程了。此时,肯定有位随从建议,不如在仁义村向南直接过河,上山探探这条路线。封太守采纳了这位随从的建议,于是,一条新的线路诞生了。
那么怎么解释“旧径东谷”呢?其实,这里的“旧径”应该指的是经退沙村西沟、走古道原村这条路线。
那么你有什么理由能够确定是这条线路呢?
大家可以品品“古道原村”这个地名。如果那里不是曾经的古道的话,怎么会留下这个刻着深深痕迹的古老地名?基于此,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古时候伴雀鼠谷的山道,就是从古道原村翻山到南关的路线。“古道原”这个地名为我们留下了一个探索古代霍州交通的活化石。他的“东谷”,无疑就是现在的姚村河。坡地村、周村、师庄、老张湾的线路,就此应运而生。
但是,这种山垣相接、沟壑纵横的地理特点,注定修路也只能在山梁沟壑间蜿蜒穿行。这样的道路自然不是上山,就是下坡。遇到雨雪天气,坡陡路滑,人困马乏,行路更加艰难。随着社会的发展,寻求一条平坦、高效、且灾害发生相对较少的路线,自然就成了时刻潜在、且势在必行之事。
二、社会发展的变迁
1、解放前:
山西王阎锡山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改善山西南北之交通,其在公路的建设发展上,也无力跳出旧驿道的束缚。只是为了达到汽车能够通行的目的,在旧驿道的基础上,做了点截弯取直、路基加宽、平缓坡道的小动作。所以,这条驿道也就被作为新型公路一直保留了下来。
不过,阎锡山到是做了一件称道的事:其首创动用军队修筑了一条窄轨的同蒲铁路。要知道,在此之前是没有人动用军队做工程的。至于当时的铁路为什么选择了个与众不同的窄轨?一直以来似乎有几个不同版本的传言:有说阎锡山比较精明,不想让外部势力插手山西的事情,所以,他选用了与众不同的轨道。还有一说山西当时的财力不济,只能选择个小号的来做。其实,据笔者查阅相关资料,关键的因素是:在光绪年间立项完工的正太铁路,由于当时资金不足,经过几番倒腾,最后该工程落到了法国建筑商手里。然而,就在开工之际,山西新来的一位主政者发现建筑商要修的铁路不是标准轨道,于是,他极力阻止,并且上书朝廷想让建成标准轨道。但是无奈,天不助晋,实在找不到经费的来源,所以,还是修成了窄轨铁路。由于该路是进出山西的唯一通道,后来阎锡山再修同蒲铁路时,只能套用这个现成的小标准。
不过,窄轨也好,标准轨也罢,社会总是要向前发展的。火车固然有他的优势,一次可以拉很多货物;但是,火车也有他的缺点,就是无力爬比较陡的坡路。既然是修铁路,当然,铁路是不可能上陡坡、下山沟的。所以,南同蒲铁路的选线只能是伴着汾河而行。
南同蒲线513公里,1933年5月开工,1935年12月竣工。只是可惜该路自己运营还不满两年,七七事变爆发,铁路被侵华日军控制。八年抗战期间,日寇通过这条铁路和他东面的那条公路,从山西抢走了不计其数的煤炭、粮食和其他战略物资。毋容置疑的是,在这条交通线上,我抗日军民也给予了侵略者无情的打击。撬铁路、炸汽车、地雷战、伏击战,交通线成了杀敌的好战场。
2、解放后
随着国家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作为全国棋盘上的最大能源棋子,煤炭的输出,势必成为督促山西铁路加快融入全国铁路网的助推剂。
1956年,南同蒲铁路按国家一级干线标准拨宽,自此,山西的铁路融入了国家统一规划的大铁路网之中。旧的窄轨铁路部分路基由于无法与标准轨道对接,
所以,被舍弃而改造成了新的“太风公路”⑵。1970年,许村北汾河大桥的建成通车,使得原本经晋中往晋南方向而去的路线,必须走霍州市老张湾村、师庄村的线路,改成了伴汾河而行,走灵石县夏门镇、南关镇、霍州市什林村的平缓路线。于是,这一节旧驿道也就彻底完成他的历史使命,从曾经的车水马龙、商贾不绝,变成了寂寂无名、默默无闻,也就从此沉寂于历史的尘埃之中。
今天,得益于国家乡村振兴政策的实施,得益于冯南垣村驻村干部和全体村民的不懈奋斗,更得益于党中央的殷切关怀和习近平总书记的亲自到访,使得已经被冷落了整整半个世纪的古驿道,又恢复了往日的盛景。车辆川流不息,人群熙熙攘攘,好一派热闹的景象。
垣,还是那座厚重的垣。冯南垣村往正北方向去六公里是枫栖村,南北朝时期的“晋州之战”,宇文椿智退鸡栖垣的战争,恰是还鼓角争鸣。冯南垣村往东北方向去八公里是古驿道上的老张湾村。辛亥时期,革命军血战清军的枪声仿佛还响彻在老张湾的上空。如果你有兴趣踏着老张湾古驿道再往北行十公里,则可以看到路边“汉淮阴侯韩信”凄凄的墓冢,在清风中诉说着“生死一知己,存亡俩夫人”的久远故事。冯南垣村往南去六公里是周村。西周时期被国人反抗而出奔彘地的周厉王,终究再也没能回到西周的都城——镐京。而是给今天的霍地留下了一座硕大的坟茔——厉王墓;留下了一个穿越了两千多年时光的古老地名——周村。
而近代以来,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上演的一出出、一幕幕惊天地、涕鬼神的故事,正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抗击外敌侵略,追求自由解放的征程中,所进行的最艰苦卓绝的斗争。毛泽东主席曾经说过:“有奋斗就会有牺牲。”是的,这土垣周围几十公里内的村庄,几乎村村都有几位甚至十几位年轻的英烈,他们或牺牲在抗日的战场,或流血在解放的前线。他们的魂魄早已经羽化成一种不朽的精神,融铸于这一方肥沃的土地。
假如他们在天有灵,有幸看到今天发展的场景,他们一定会了无牵挂、含笑九泉了。
州,还是那座古老的州。西周时的彘地、春秋时的霍国、隋唐时的霍邑⑶、明清时期的直隶州——霍州!
威严的州署里,接待过康熙皇帝西巡时的驻跸;也庇护过慈禧太后西逃时的留宿;有宋代提刑御史张商英的《题霍山》:“鹫翅垂三晋,鳌趺踞一方。丹书亡智伯,白璧诣秦王……。”还有明代霍州学正曹端的箴言在铮铮回响:“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公则民不敢慢,廉则吏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
历史的烽烟滚滚而来,又款款而去。这古驿道由于历史的变迁,从曾经的车辚辚、马潇潇,回归了他处女的寂静。而今天,他又乘着改革的春风,又一次走进了国人的视野,走进了百姓的生活。同时一起走来的还有:霍州吉祥美味的年馍;霍地“天下第一鼓”的威风锣鼓;霍窑精美绝伦的瓷器;霍山瑰丽优美的风景;更有与“霍”字一脉相承、源远流长的灿烂文化......。
看吧,今天的霍州,正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阔步在国家和省、市部署的大格局、大棋盘中,发挥着自己的自然优势、人文优势和发展优势。作为山西省域副中心城市——临汾市的排头兵,汾渭平原上这座璀璨、宜居的城市,必将开启又一轮新的经济建设的浪潮,书写又一轮新的“春天的故事”。
努力吧,朋友,霍州的明天一定会更富裕、更美好!
奋斗吧,朋友,霍州的宏图一定会更卓越、更靓丽!
2022.2.8.改定
注:1、雀鼠谷:唐高祖李渊、李世民太原起兵,进军关中时的行军路线就是途径该谷道南下的。被大雨所困的贾胡堡,即在此谷道中。
1936年红军东征时,主力部队从晋西向东推进的过程中,与汾河的握手点——三湾口,亦在该谷道中。
2、 太风公路:太原到风陵渡公路。原国道108线。
3、 霍邑:唐初的首战——霍邑之战的古战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