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浅说诗歌的虚与实
王维正(内蒙)
因实生虚,以虚衬实,虚实结合,是诗歌创作的基本艺术手法。先贤有云:"非实不足以阐发义理,非虚不足以摇曳神情。”"山欲高,则烟霞锁其腰;水欲远,则扁舟一叶。"虚实结合得好,可生“飞动之趣”,为读者开拓广阔的审美空间,可收余音不绝绕梁之妙。
虚实之别,类如其次:
①有限为实,无限为虚;
②见闻为实,想象为虚;
③描写为实,抒情为虚。
唐人崔护《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以上诸例,都是虚实结合的典范。
今人学诗,多以实写,少以虚衬,境有余而情不足,审美效果大打折扣。
尝品木子"六味诗",虚实相融,有境有情,诗句卒读,意韵绵长不尽,甚好。
又见夏草有《中吕 咏梅》一词,曰:"孤芳不妒群芳锦,几抹嫣红正报春。待花绽放杏花新,花落尽,曲醉葬花吟。” 是虚实结合的好作品。
当然群中如此佳作还有很多,浅说从简,诗友可以相与品鉴。
高尔基说:“文学就是人学。”文学的共性在于塑造形象,人学的归缩在于抒发情感。
诗歌创作自然也是如此。
诗歌塑造形象,包括人物、景物、事物三种形象。无论是哪种形象,都必须鲜明鲜活生动。无论是实写还是虚写,都必须是一个环境内的形象,褒贬统一,不能冲突,不可模糊。真善美,假丑恶,判然分明。
同时,塑造形象,最忌概念堆砌。概念化则无形象; 刻画形象,讲究细节描写,贵在一字传神。
至若抒情,只唯真挚二字。悲欢离合,直面相陈,直抒胸臆:"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婉曲幽深:“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云云。
可见,塑造形象,抒发情感,皆为实中有虚,虚中有实。
一一《杏坛笔记》2022.3.9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