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旮旯闲话(460)
一一再读长征故事
作者:扬忠敏
近日翻旧书,翻到一九五七年出版的《红旗飘飘》两册。读了几位老前辈有关长征的回忆文字。顺便又翻了翻美国人哈里森•索尔兹伯里撰写的巜长征一一前所未闻的故事》,掩卷沉思,感慨良多。
长征,究竟给我们这个老古民族、这个伟大的党、这支人民的军队注入了什么样的精神元素和无限活力,且铸就了新时代的文化秉赋、意识形态基因和承天应命的初心?
这其中,还有没有新的视角和视点?答案是肯定的。

井岗山斗争,始于一九二七年十月毛主席率领秋收起义队伍开僻根据地起,到一九三四年十月红军开始长征止。在这短短七、八年时间里,井岗山会萃起一批开僻新时代的社会精英。这支队伍里,有在中国社会最底层摸爬滚打的土生土长"农运"人士,有苏欧游学归来的"布尔什维克",也有旧军队中的觉醒者,还有初涉世事的年轻人。概括讲:埋葬旧世界,开创新纪元是他们的共同理想。

中央红军 告别长期转战的湘鄂赣闽地区,踏上中国版图的云贵、青藏和黄土三大高原。这是这批精英们用双足丈量祖国大地,用双目阅览西部边陲的难得经历。在中国开国几千年历史上,有那个统治集团有过如此阅土历国,熟读版图的经历!这是我们民族五千多年历史上空前绝后的大事件。后来,进军新疆之速,进军西藏之奇,抗美援朝之决绝,都是长征阅土的启迪和昭示。国土,寸土都是热土的观点始于此时此刻。 
三大高原是中华民族所有族群的聚集地,苗、彝、白、藏、羌、回、汉、傈僳族,或聚或散、或村或寨、或社或堡,他们的生态习俗、宗教信仰和政治取向,千差万别。红军万里跋涉,与各民族交往交融,一路播撒一路口碑。解放后的土改一帆风顺,五十六个民族骨肉手足,都离不开对民族问题的深入了解和严谨把握。军队里对少数民族生活习惯的尊重与照顾,也是中国军队管理的特色。民族理念的端正、升华与建树,由此形成,从而树立起全新的民族治理理念。

三大高原又是中国诸教广泛分布的地方,宗教設施遍布,各种教派林立。长征途中,红军保护僧院寺庙尼庵道观,与各类宗教人士接洽互动,形成了历史罕见的教俗相扶相助,兵僧水乳交融的局面。时止今日,在川西、甘南一带还流传着红军护教的故事。正是这样的一段经历,为我党建国后宗教政策的容纳、稳妥和引导的方略奠定了基础,中国社会宗教问题的良好局面得益于长征路上独特的经历。新中国建立后,教俗和谐共处,诸教共酿国是的局面,正是这段历史的延续和深化。
长征一路,无疑是中国社会当代的一批精英,在用生命和鲜血阅读中国社会的无字之书。翻页翻到云贵高原、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在这里细读民族史、宗教史、社会史和人文史,而且读出了新意。长征精神,在文化秉赋上的塑造,在意识形态基因上的造就,在使命初心上的丰富,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长征,是常学常论常新的话题。是我们党历史上的精神富矿,
长征精神不朽。

作者简介

杨忠敏,1950年出生,共和国的同龄人,经历过时代的风风雨雨。就个人来讲,沐浴着共和国的阳光,走过人生一段又一段里程。
军营里,最爱闻靶场上射击时飘出的硝烟味。最终,有幸走上血与火的战场。虽无前辈的艰苦卓绝,也不及先烈血沃中华,算是尽到一份固疆守土的责任。为祖国平安,站哨几十载,算是个合格老兵。
有幸在垂暮之年,生活在风清月朗,政通人和的好时代,常与战友们切磋互励,网上闲聊,真是人生之大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