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陉路南抗日根据地是随晋冀鲁豫边区的创立和开辟而形成的,1937年12月初,八路军一二九师三八五旅第七六九团第一营,在孔庆德营长率领下进入井陉路南开展游击活动,先后袭击了头泉火车站和微水火车站的日军,之后深入金良川和芦王川各村,向群众宣传党的抗日救国主张,讲解党的统一战线政策,联络爱国青年,拜访当地名流士绅。孔庆德营长首先与南良都村开明绅士李正芳取得联系,让其协助建立抗日武装等组织。李正芳先生变卖了部分家产,购买了枪支,与当地青年梁敏章、马安之(东尖山人)、马子清(东尖山人)等共同组织起抗日武装。

1938年初,井陉(路南)县抗日政府杨庄成立后, 采取征兵办法,迅速扩大武装,成立了井陉县游击大队。同月,马子清、吴靖东等人在南芦庄村成立了第一个抗日区政府。此时,部队派来民运干部李震、周璧等以八路军工作员的身份协助政府工作,中共冀豫晋省冀晋特委与部队共同派八路军工作团进驻井陉路南,其工作团团长(县委书记)先后由李震、池必卿、张增堂担任,期间介绍梁敏章、马安之、马子清等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4月,日军向晋东南进行九路围攻,井陉的日伪军也兵分两路向县政府驻地杨庄和区政府驻地南芦庄进攻。这届抗日县政府不能再行使职权。

1938年5月初,八路军一二九师三八五旅再次活动在芦庄、尖山、长峪一带;同时,冀西民训处派吴锡彤来井陉路南重新组织抗日县政府。吴锡彤首先与梁敏章、马安之、马子清等人取得联系,于5月5日在胡家滩村召开了各村村长和有名望人士大会,宣布井陉县抗日政府宣告成立。吴锡彤任县长,县政府驻高家峪村。与此同时,中共冀晋特委与部队共同派八路军工作团进驻井陉路南,与抗日县政府一道开展工作,这即是最初的井陉(路南)县委。工作团团长先后由李震、池必卿、张增堂担任,工作团成立不久,各村农民抗日救国会相继成立,一次工作团在李震带领下进驻南芦庄做抗日宣传工作,李震被联庄会扣押,得此消息后,东尖山村马贵江协助马子清去和联庄会谈判交涉,对联庄会负责人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担保共产党是抗日救国的队伍,才把李震解救出来,从此马子清、马贵江和李震结下革命战友之交,解放后李震将军还与马贵江有书信来往,询问生活工作情况,东尖山的村庄发展情况。

1938年5月一二九师师长刘伯承、政治委员邓小平(住村东官房)、三八五旅政治委员谢富治、旅长陈锡联率部进驻井陉(南)县南芦庄、康庄、尖山一带,当时的旅部在东尖山马胜利家石窑洞,旅长陈锡联(住马喜楼家),当时23岁,常骑一黑骡子,还有随军医生(李震之妻白某某住马贵江家旧院),在此居住期间陈锡联曾认马喜楼为义子(成年后曾任村支部书记)。井陉县抗日政府随同三八五旅一部活动,从高家峪移驻东尖山村,本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部队协助县政府解除了当地的地主武装、联庄会等反动组织,重新打开了路南的抗日局面。这时县政府也先后成立了政务、军事、除奸、组织、经济、总务等室,还在东尖山村召开了一次有七十余村群众参加的千人大会,从而扩大了抗日声势,掀起抗日高潮,并组建起井陉(路南)正太游击大队(队员100多人),队长于路祺,指导员郭占鳌。

1938-1940年井陉(路南)正太游击大队多次更名、组合为井陉交通队、井陉独立营、井陉游击队、井陉游击大队,至1940年10月,井陉路南、路北两县合并后,抗日县政府驻路北,路南设办事处,新组建了井陉(路南)基干队。百团大战后,1941年7月继井陉路南路北分设县政府,井陉正太游击(路南)基干队改称为井陉独立营。同年10月,为适应抗日斗争的形势需要,根据太行区实行党政军一元化领导的指示,井陉独立营营长由县长吴锡彤兼任,政委由政治处主任(即县委书记)李庆荣兼任,专职副营长、副政委分别由一二九师第十一旅第三十一团调来的申林普、封中斌担任;下辖三个连:第一连连长王凤书,第二连连长张连,青年连连长高保林。1945年8月日军投降后,9月,独立营领导进行了调整,副营长申林普带一个营的连排班干部到东北接受新任务,王凤书接任营长,谢治国任政委。1947年4月井陉解放后,井陉独立营奉命参加了解放元氏战斗和京汉线战役。6月,在元氏县北白楼接受整编,全部编入太行军区第三十五团第二营。时任太行军区司令员秦基伟,政治委员李雪峰。12月3日,元氏县城解放后,全营南下。

井陉(路南)正太游击大队活跃于石家庄西部山区、正(定)太(原)、(北)平汉(口)铁路和正(定)昔(阳)公路沿线,采取小群多路,神出鬼没的游击战术,破坏敌人铁路火车,袭击敌人据点,卡断敌人公路运输,摧毁敌伪组织,弄得敌人顾头不顾尾,处处被动挨打,使冀西成为太行山区抗战的坚固阵地,是太行地区游击支队中的劲旅之一。


石家庄革命老区重点村东尖山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