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故乡的芦荡火种
文/陈传荣
看过革命现代京剧《沙家浜》的人都知道,该剧讲述的是抗战时期,江南新四军某部指导员郭建光带领十八名新四军伤病员在沙家浜养伤时,依靠地下党员阿庆嫂和无数个像“沙奶奶”那样的革命群众为代表的抗日群众帮助,以芦苇荡为天然屏障,边养伤边开展艰苦卓绝的敌后游击斗争,最终消灭了盘踞在沙家浜的日伪武装的故事,谱写了一页壮丽的革命史篇。
《沙家浜》这部革命现代京剧的前身叫《芦荡火种》。在革命战争年代,我的家乡陈庄也上演过类似的一幕幕动人的革命斗争的故事,表现了家乡人民与无数革命先辈一起向敌人进行英勇顽强的斗争智慧与气概。
我的家乡,陈庄,新中国成立后的陈钱大队,现在的陈甸村,原先有数千亩地的芦苇荡。村子的东面是一条南北而贯的大河,叫周临河,周临河向南至原司徒镇的官垛、大葛庄;向东与原川青镇相接;向北与原周巷镇张平村相连。荡滩内河网交织,水上运输四通八达。春天,天地一色,绿野无边;夏秋季节,高高的芦苇,成了绿色的青纱帐。一到冬天,密密麻麻的芦苇,足有三米来高,它们开着银色的花朵,像举着一把把燃烧的火焰。真是“风景这边独好”。

抗日战争结束后,全国人民都在渴望和平和民主,而蒋介石在美帝国主义的支持和武装下,仗着兵多武器好,公然单方面撕毁《双十协定》,全面挑起了内战,于1946年6月,向我解放区进行大举进攻。
当时的苏中地区,由粟裕司令员领导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中野战军与国民党军展开了一系列的战斗,最终取得了“七战七捷”的伟大胜利。
那时候的斗争形势真是异常的艰难和困苦,我家乡陈庄的芦苇荡也就成了打击敌人的战场。一次,敌人在陈庄抓了几百个人,押到芦苇荡里,强逼他们用镰刀剐掉高高的芦苇草,将长得矮小的草放火烧光。敌人的企图是要在从周临河到大葛庄之间的芦苇荡里,抓到地方上配合解放军作战的共产党人。这些人是在我解放军早已“北撤”后,为了诱惑敌人、牵制敌人而留下来(以草荡为掩护),坚持原地斗争的革命者(即地下党),他们中主要有钱增时等人。
现在陈甸村九组的陈仁元三奶奶,当时她在剐芦苇草时,迅速地用矮矮长长的掩巴草裏着芦苇草,机警地把她早已发现的钱增时同志裏在里面,又在他的身上堆放了一些芦苇草。当敌人拿着枪走过来指着她时,在旁边剐草的陈明坤母亲对着拿枪的敌人说:军爷,行行好,就留一点点草给我们烧火做饭吃吧……就这样,确保了钱增时同志的安全。
那时候,陈庄南面的查甸庄至陶垛一带、北面的周巷村等地都有国民党的军队驻守,敌人的意图就是要把芦苇荡看得死死的。
川青马东一带全是水田,田埂又很小,向东便是董潭,再向东就是兴化,而兴化更是水田多、河流多的地方,且河面也都较宽阔,对我军北上极为不便,只有从陈庄向西北方向(西北垛子)才有旱地北上的路线。坚守在芦苇荡里的地下党,事前对北上的路线是做过一番侦察、了解和研究的,这对我军如何北上提供了很好的依据,意义十分重大。据说,栗裕司令员当年在陈庄东北垛路过时,就是在地下党的掩护下,夜间经过陈庄任大红子家(当时他家住得偏僻,四周离别人家都很远),然后从西北垛,穿过钱境村、塘六村和马庄村,最后从营南乡的河下村一路向北,渡过子婴河,进入了宝应县地带,成功地走出了敌占区,回到了根据地。
陈庄当时的保长叫陈在西,住在陈庄的最东边。他已被我地下党策反,暗地里在帮我地下党。一次钱增时、仄宽成等人从芦苇荡里悄悄地来到他家后,恰巧周巷的匪保长周太公带来了一帮人也来到了他家,陈在西赶忙将钱增时等人藏在床底下,然后巧妙地把敌人哄走了,保护了我地下党完成了侦察敌情的任务——陈庄大圩口有敌人把守,奔东北垛可用小船渡河,东北垛最东边的房启太家的屋顶上,有周太公引来的敌人架着机关枪把守着。这股敌人十分狡猾,他们是居高临下监视着东面芦苇荡里的一切动静。
1947年9月,我党地下工作者,时任临泽区区政府民政助理的沈日祥同志,因日夜掩藏在受到雨涝的芦苇荡里,被齐腰深的积水浸泡多日而致腹泻,在一个不知敌人来到荡边活动的夜间,在喊过河时不幸被捕而壮烈牺牲。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开国领袖毛主席的诗句写出了我们共产党人一心为人民求解放、谋幸福的改天换地的伟大精神。芦苇荡里的火种绝不会因某个革命同志的牺牲而熄灭。因为共产党一心一意为人民,人民全心全意拥护共产党。
陈明坤的父亲陈喜荣,水性特别好,肩上扛个放着30斤大米的笆斗照样能过大河,而且不会让一粒米受到潮湿。他曾经常悄无声息地一手捧着衣物,一手划水给芦苇荡里的同志送上粮油等物资。

早在1945年8月攻打兴化的战斗中,新四军部队的一个团长把送物资上前线的陈明坤父亲叫到指挥部吃饭,团长和战士大多是山东人,爱吃油炸(蚂蚱),团长关心地对陈明坤父亲说:“好好吃,多吃点。”团长还说:“老乡,下午弄船时,在水中尽量把头放低些,用膀子推船,膀子打了没事,头打了会没命的。”战斗结束回到指挥部后,陈明坤父亲因在水里泡的时间长了,拉肚子,团长就让人给他医治。陈明坤父亲回到家以后,身上的衣服都是血红血红的。
一年一度清明将至,我摘取我村陈明坤老师口述的部分内容,撰写此文,不仅要让我们的后人知道,我的家乡陈庄也是一片红色的热土,曾经的芦苇荡就是极好的见证,要为故乡的红色乡愁骄傲和自豪;还要告诉我们的后人:今天的幸福生活真的来之不易,是无数革命前辈抛头颅洒热血,不惜用生命给我们换来的。我们一定要坚定革命信仰,永远跟着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传承红色基因,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色;珍惜幸福生活,在新时代的征途上,发挥自己的光和热,把伟大的祖国建设得更富强、更美好!
注:本文根据陈明坤老师口述整理并撰写。

【作者简介】
陈传荣,江苏省高邮市人,农民工。虽早已年过花甲,但酷爱文学创作的劲头愈发旺盛。打工之余,常常写一些有关乡村、乡情、乡愁类诗文,已有多篇(首)文学作品见诸报端或网刊。相信自己的文字是源于内心深处对人生对生活的真情流露,是对家乡无比热爱的真情表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