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身处“相”位“苦”为民
文/朱双顶
清代大戏曲家李渔,闲暇之余零零星星写下的生活情趣之事,汇集成一本《闲情偶寄》之书,没想到竟成为传世之作,而今读来仍是妙趣横生。他在《芍药》一篇中为芍药大抱不平,说“前人暑牡丹以‘花王’,署芍药以‘花相’,冤哉!”安徽亳州人读到此,也会感同身受,这是为什么呢?
李渔认为,天上没有两个太阳,百姓没有两个君王,既然牡丹在香花国中处于至尊的王位,芍药虽然难与其并驾齐驱,有尊卑之别,但也应被列于五等诸侯之中,算是奖励有功之臣吗!所以,每当芍药花开准备奠酒时,他总要说些温暖的话劝慰它:“汝非相材也,前人无识,谬署此名,花神有灵,付之勿较,呼牛呼马,听之而已。”
那么,芍药相较于牡丹功在何方呢?李渔未详说,只是提到芍药成了牡丹的陪衬,让人们总是拿它与牡丹相比而突显牡丹之贵之美,这实在是一憾事。在我看来,芍药之功在于身处“相”位,乐“苦”为民。

芍药是我国传统名花之一,被列为“六大名花”之一,称为“五月花神”。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夏商周就已有栽培,而在那时就有治病救人之传说。今天的河南商丘的虞城,那时叫南亳,是商朝早期的都城。传说商汤王为攻打东夷,因水土不服,汤王及很多将士都感染了风寒,是伊尹采集南亳当地出产的芍药、桂枝、甘草、生姜、大枣五味药,熬成芍药桂枝汤,解救了汤王及众将士的瘟疫之灾。今安徽的亳州已成为全国闻名的“药都”,恐怕与此悠久的历史有关,“亳芍药”更是名扬天下。
芍药为多年生宿根块茎草本植物,其根粗壮,性微寒,味苦,是一味为民解决病患之苦的良药,有着凉血、散瘀等功能,自古以来就黙默地为人类奉献着自身之躯,是人类的老黄牛与好朋友,身处“相”位,乐“苦”为人竟成了它的天性。传说,它就是花神为拯救人间遭受的瘟疫,不惜有牺牲生命之忧,盗得王母仙丹撒下人间,由此而生芍药,救得人间脱离瘟疫之祸,所以它的名字至今留下“药”字。而芍药治病的传说在西方竟变成了新的版本,更有了驱魔之说。相传古希腊有一位名医叫阿斯克列皮耶,嫉妒心极强,见自己的聪明学生佩翁青出于蓝,治好了冥神海提斯的伤病,心生歹念而杀了佩翁。冥王顾念治伤之恩,就将佩翁变成了能治病的芍药。由此,西方人将芍药奉为至尊,认为芍药具有某种魔力,凡有芍药生长的地方,恶魔都会消失得无影无踪,甚至可以对抗曼陀罗那种至毒之花。芍药就这样从古走到今,从国内走到国外,“苦”其身根,造福于人类。

除此之外,芍药又“乐”助于人,是“自古风流芍药花,花娇袍紫叶翻鸦”。《本草纲目》说它:“芍药,犹绰约也,绰约,美好貌。此草花容绰约,故以为名。”原来其名“芍药”竟是因其美得其名“绰约”讹传而来,想想还真有点实至名归之意蕴呢!它开在五月春花落尽之时,不与百花争奇斗艳,却有着一般天生丽质,妩媚动人,顺应四季之变化,历经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之历炼,养成耐寒耐热耐薄耐肥耐旱之本性,集顽强生命特征于一身,汇中华五千年农耕民族自然生态与精神文明、思想文化之神蕴,自古就作为爱情之象征,被尊为中国情人节七夕节之代表花卉。所以《诗经•郑风•溱洧》中说:“维士与女,伊其将谑,赠之以芍药。”一群小伙子与姑娘,在阳春三月里,来到河边,玩得不亦乐乎之后,临分手之前还相互赠送芍药以示情爱,这是多么温馨有趣的一幕啊!于是以芍药表达结情之约或惜别之情,就从古走至今,芍药又有了“将离草”之别称。所以被人说成是“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晚枝”。

芍药的这种“苦”之用、“情”之美,自然少不了文人墨客的青睐,留下了大量的颂赞诗作。唐张九龄说它是:“仙禁生红药,微芳不自持。幸因清切地,还遇艳阳时。名见桐君箓,香闻郑国诗。孤根若可用,非直爱华兹。”是情不自禁浮现《诗经》中郑风之场景。而唐白居易是似乎见了芍药有大彻大悟之感,在《感芍药花,寄正一上人》诗中写道:“今日阶前红芍药,几花欲老几花新。开时不解比色相,落后始知如幻身。空门此去几多地,欲把残花问上人。”是意蕴深刻而借花喻人。名花与名人从此结下缘,这种缘也从古传至今。芍药花又成为中华文化中的绘画对象,一直是绘画艺术中的常见花卉,象征着友谊与情爱。
“媚欺桃李色,香夺绮罗风。”芍药如果通人性的话,听到此诗句就应该宽慰于己了吧,身处“相”位也应知足了,想到高高在上的桃李,竟然抵挡不了你的“媚欺”,那该是多么丧气的事啊!还是去领悟那“开时不解比色相,落后始知如幻身”为好,“苦”为一生,献爱一身,才是自己的真作为,才是人们所盼所需。
二〇二一年十二月八日
【作者简介】
朱双顶,网名东香人,安徽省直机关退休人员,在家以读书为乐,近年内重拾旧时雅好,不时写点扎记、散文、随笔、诗歌等,先后在多家微信公众平台上发表三百余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