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水浒传》大家第一个想到的也许是武松,林冲或是鲁智深等这些武艺超群的经典人物。的确,108将们忠肝义胆,梁山易守难攻让当时的皇帝非常惧怕,于是奸臣献计假意劝降诏安,待他们归顺朝廷后却并没有得到信任,一直被朝廷外派南征北战,即便最后都取得了胜利,也没有落得任何荣誉或是奖励,而这期间梁山好汉们却是死伤惨重,身心俱疲。

其中,最出名也是最惨烈的要属与方腊的对战了。彼时方腊是有勇有谋的南方枭雄,麾下八员大将个个英勇善战,足智多谋,此役是梁山好汉的最后一战,艰难取胜的他们也因此付出了惨痛的代价,那么方腊究竟是如何用八员大将折损梁山好汉七十余人的呢?带着这个疑问探探其中的缘由。
单兵作战能力强,团队协作能力差
首先梁山好汉自认为在作战人数和战斗力方面远胜过方腊,毕竟此战之前他们在朝廷的协作下可谓是百战百胜,自然心高气傲根本没有把对方放在眼里,再有就是梁山好汉被夸大了战斗实力,前期攻打的普遍是地方民间组织,他们也没有系统训练和实战经验,构不成多大威胁。

梁山好汉身为北方人,对地势了如指掌,从而显得无往不利。可作战能力的不足在攻打祝家庄时就初见端倪,毕竟一个小小的祝家庄就能让宋江几次无功而返,更加令人耻辱的是重将居然被俘,最后只能靠离间扈,李,祝三大家才得以攻陷。另外攻打曾头市五兄弟和史文恭时的节节败退,导致最后连晁盖都中箭身亡,可想而知他们的团战能力很是一般啊,梁山好汉单兵作战能力虽强,可团队协作力不足,军事能力也不出众,这些问题在他们攻打方腊时就都一一显露了出来。

有勇无谋,意气用事
仔细研究就会发现宋江和吴用根本没什么领导能力,梁山好汉在两军交战时基本上没有什么可行性的计划,多数脑子一热,更有甚者拔旗就冲。好汉鲍旭在已经鸣金收兵的情况下,竟抢先入城,结果被反杀。好汉张顺在没有将令的情况下,自作主张闯入敌营,死于箭下。包括扈三娘,王英这些耳熟能详的好汉们,都勇猛有余但稍显智谋不足,经常擅自行动,还无视将令,最终只能中计被杀,这些都能反映出宋江的军事领导力和战斗力的缺乏。

直到大将死伤惨痛,吴用才硬生生憋出一点计策来,更像是赶鸭子上架一般。反观方腊的八员大将里有兵部尚书,大将军,国师甚至还有皇亲,堪称人中龙凤,个个骁勇善战,他们八人的作战实力远高于梁山好汉,单从围攻王寅一人就需要梁山派出五员猛将才将堪堪将其致死中就不难看出作战实力的悬殊。而且他们经常带兵训练,即便久经沙场也从不轻敌,深谙排兵布阵之道,统领将士们团队作战包抄,围剿,使对方战斗力逐渐下降,最终失守。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梁山好汉并不了解南方的的地势,环境和气候。

甚至有些好汉还没开始对战就因水土不服没得到及时的治疗而死,而江南高岭,洞穴,湖泊居多,地势繁复的程度不亚于水泊梁山,有些好汉因为不了解地势,落入陷阱或水中而命丧黄泉,这从攻陷昱岭关时,梁山好汉就损耗了史进,石秀,薛咏等六员猛将中也不难看出,从文中的描述里我们也能清晰的感觉到其地形易守难攻,综上所述都是导致梁山好汉死伤人数占比过半的原因之一。

梁山好汉因诏安派系林立
方腊是名副其实的起义军,当时江南的百姓因朝廷的剥削和局势的混乱而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那么为了能生存下去,当时就涌现出很多的起义军,这其中的“领头羊”便是方腊。不难看出,他们的“起义”是不得已而为之的。再看梁山好汉们在被逼上水泊梁山之前多是因错信他人被亲朋好友或官员迫害的,或是躲避自身刑罚而上山的,本是一介草莽,投奔梁山不过是想过过舒心日子,无奈最后还是听从了“大哥”宋江的建议接受诏安为朝廷所用。

那方腊起义是为自己而战跟过去的梁山好汉一样,所以他们带着必胜的信念迎战,自然绝无二心。而现在的梁山好汉们则不同,他们要为当初自己所不齿的朝廷而战,战斗力必然会直线下降,既然胸无斗志,又何谈取胜呢?彼时的梁山好汉们看似齐心,实则不然,他们也分派系,很多人都对诏安大为不满,私下对宋江颇有微词。

过惯了自由散漫的日子,自然不能接受被拘束的生活。想当初在梁山上跟兄弟们大块吃肉,大口喝酒的日子才是他们的追求,种种因素造成了梁山好汉们在对战方腊时都是带着消极怠工的情绪来的,而又在战场上亲眼目睹了自家兄弟的惨死,使梁山好汉们就更加人心涣散了。另外,朝廷当时奸臣当道,并未派兵协助宋江,他们是想借用“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种办法,让两大阵营的将士们两败俱伤,好坐收渔翁之利。

结语:总体说来,在与方腊的对抗上虽然梁山好汉们赢了,可这也属于是惨胜,因为对于“大哥”宋江来说,这一仗并不值得炫耀,就好比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做法,不值得后人称赞,效仿。毕竟结局死的死,伤的伤,多少让人心生悲凉。究其原因无外乎:自视甚高,轻敌,没有领导能力,愚忠,没有占到天时地利人和等可能大家还能想到更多的原因,现在再来复盘这场战役,想象一下当时的宋江看着自己的弟兄们惨死在战场上,悲伤自是无法言喻。可胜负已分,也只能说他们以多敌少艰难取胜罢了。现在回看觉得他应该更多的是反思自己,如果不是他的愚忠接受诏安,又怎能有此一战?如果他能拥有过硬的作战实力,梁山好汉们又怎能死伤七十余大将呢?对此您又是怎么看待的呢?
(来源:倩颢文史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