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游的晚年
康群
南宋爱国诗人陆游仕途坎坷,几度沉浮,85岁逝世。在“人生七十古来稀”的唐宋,可谓长寿。
淳熙七年,陆游56岁,因触犯权臣被罢官,回到家乡山阴(今浙江绍兴)。此后,除曾出仕四年外,都在家闲居。他是怎样度过晚年的呢?从遗存的大量诗篇中,可以知道他始终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
遇境但行无事中
陆游性情旷达,对于罢官处之泰然。“白首元无一事成,朝来大笑绝冠缨”(《白发》)。,不管遇到什么逆境,他都当做“无事”,心里不积郁闷。70岁写:“拜赐头衔号放翁,家传不坠散人风。问年已过从新后,遇境但行无事中”(《放翁》)。他把升官(陟)降职(黜)全不放在心上,“平生养气心不动,黜陟虽闻了如梦”(《病起游近村》)。他知足常乐,心安理得。“白发短欲尽,人嗤心尚孩”(《老境》),“九十衰翁心尚孩,幅巾随处一悠哉”(《游山》):表示自己虽然衰老,却活泼乐观,有着孩子般的天真。
山巅水涯一丈夫
陆游晚年游兴不减,70岁时常健步登山:“老翁垂七十,不复叹头颅”,“独有欣然处,登山未用扶”(《老翁》)。过了一些年,他还经常在山水间徜徉:“八十未满七十余,山巅水涯一丈夫”(《老叹》)。到了84岁高龄,当春天到来时,他还做郊游,“七十人稀到,吾过十四年……城南春事动,小蹇又翩翩”(《八十四吟》)。他骑驴远行,拄杖登山,坐小船过河,在乡村酒市上畅饮,天晚了就在庙里借宿。有《游山》诗云:
九十衰翁心尚孩,幅巾随处一悠哉。
偶扶拄杖登山去,却唤孤舟过渡来。
酒市拥送观巍峨,僧庐借榻寄咍台。
吾生清绝烦君看,不枉人间梦一回。
这首诗展示了陆游晚年生活的一个侧面,大自然的山清水秀、鸟语花香,使他颇不寂寞。
野老逢迎一笑哗
陆游不但常在山水间盘桓,还更喜欢和老农交往,“不来东舍即西家,野老逢迎一笑哗。试说暮年如意事,细倾村酿听鸣蛙。”(《村饮》)。他自种草药,还懂一些医学知识,常有农民登门求药,“柴门勿谓常岑寂,时有乡邻请药人”(《七十三吟》)。他常骑驴到邻村去,带着药筐和酒葫芦。遇有患者就舍药治病;遇到老农谈起话来没完没了,有时喝上两盅。有诗说:“八十又过二,自言为放翁……酒挂驴鞍侧,诗投药笈中。灞城逢蓟叟,共语莫匆匆”(《吾年过八十》)。
扶衰业农耕
陆游年至耄耋,还适当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我年近七十,与世长相望。筋力幸可勉,扶衰业耕桑。身杂老农间,何能避风霜?夜半起饭牛,北斗垂大荒”(《晚秋农家》)。这位当过多年官儿的老诗人,种田不辞辛苦。春天,“晓看瓜垄初牵蔓,一笑呼儿勿废锄”(《老健》);秋天,“种荞乘霁日,砍荻待徽霜”(《农家》)。年过八十,还能修修篱笆,“生世八十余……今朝手自葺”(《竹篱》)。
只将粥食致神仙
陆游晚年生活以素食为主,“放翁年来不肉食,盘箸未免犹豪奢。松桂软炊玉粒饭,醯酱自调银色茄”(《素饭》)。他吃的是软软的白米饭,用醋酱拌的煮软的茄子,菜是自家种的。“菜把青青间药苗,豉香盐白自烹调。须臾撤案呼茶碗,盘箸何曾觉寂寥。”吃蔬菜,饭后喝一碗清茶,生活得很惬意。他很注意生活起居的保健,曾向一位卖柴的老翁介绍睡前洗脚的经验:“洗脚上床真一快,稚孙渐长解烧汤”(《赠卖薪王翁》)。他更把食粥视为养生之术。有《食粥》诗说:“世人个个学长年,不悟长年在目前。我得宛秋平易法,只将食粥致神仙。” 
万卷古今消永日
陆游长寿另一个主要因素,就是精神绝不消沉。他到老年还念念不忘报效国家,收复失地,“作梦今逾七十年,平生怀抱尚依然”(《作梦》)。到了82岁,还是“一闻战鼓意气生,犹能为国平燕赵”(《老马行》)。直到临终时,还期待着“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唱出时代的最强音。
爱国、爱生活是陆游的精神支柱,经常体现在读书写作之中。第二次罢官回乡,年已65岁。他将书室命名为“老学庵”,意思是老年学习的草房。他读书不辍,“万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晓送流年”(《老学庵》)。陆游晚年,写了《老学庵笔记》十卷,还写了六千首诗。他年过古稀,却思维敏捷,身心康健,跟勤于动脑不无关系。
长寿诗人陆游晚年的养生法,今天仍有借鉴意义。
作者简介:康群,笔名君羊、广力。河北省乐亭县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长城学会会员、大学副教授、乡土史专家。
主播简介:平凡,又名樵夫,河北省文学艺术研究会会员,朗诵爱好者,中等专业学校教师,普通话水平测试员,个人微信公众号“樵夫诵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