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乡上空永恒的明星
谨以此文纪念著名教育家艾兴先生逝世四周年
文/图 杨金高 乐晓琴 付施蓓

上图:艾兴院士在山东大学工作照(来自网络)

艾兴,东乡的自豪和骄傲!东乡上空永恒的明星!
这颗璀璨的明星,照耀着龙山,照耀着师水,照耀着母校东乡一中,也照耀着老家红亮——又红又亮!照耀着山东大学厚德载物、蓬蓬勃勃。
说来真是惭愧,身为东乡人,笔者1200多字的《东乡赋》对艾兴的介绍只有一句话,即:艾兴论著,视为学术珪璋。直到2022年3月5日,才有缘零距离探访艾兴老家:东临新区(原东乡县)红亮垦殖场艾家村小组。在笔者想象中,艾老出生地应该是红亮垦殖场永镇塔附近某个村庄,距东乡县城至少要1小时车程,没想到他出生地离县城仅仅6公里,才10来分钟车程。该村就在渊山岗工业开发区的公路边上,其东北方向不远,耸立着巍峨的佛岭吉和塔。
众所周知,艾兴是著名教育家、著名机械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山东大学终身教授。他出身农家,天资聪颖,勤奋刻苦,用毕生奋斗创造了感动中国、感动世界的奇迹。2012年,东乡建县500周年之际,艾兴当选为“感动东乡十大当代人物”;2020年,东乡区行政中心后面从高铁站通往邓家花果山的城际公路被命名为:艾兴大道。以此永远铭记这位伟大的乡贤。
2018年4月7日7时45分,东乡乡贤、众人敬仰的艾兴在山东省济南市逝世,享年95岁。艾兴逝世后,中共中央、国家领导,对艾兴逝世表示沉痛悼念。山东省委、省政府、省人大、省政协、山东大学也以不同形式对艾兴院士去世表示哀悼。在新中国建立后东乡有史以来,身后受此殊荣、倍受尊崇的,除了受到毛泽东主席称赞的“党内一支笔”“红军书法家”舒同,到目前为止,也就只有艾兴了!
从东乡城区经体育馆,过渊山岗,驱车向虎圩乡政府直线前行,约10来分钟,往左一拐,就是艾兴院士出生地:红亮垦殖场艾家村小组。村干部艾齐全的祖父与艾院士是特别要好的朋友,经常主动步行帮挑担子送艾兴去临川读书,一走就是大半天。艾兴就读汝河岸边龙山上的东乡一中,他也经常主动送读。知道我们来意后,年已花甲的退役军人、村干部艾齐全对我们如数家珍,讲述了艾兴鲜为人知的故事。我们综合各方面相关资料,仿佛看到艾兴院士在家乡欣慰含笑。
●出身贫寒,勤奋攻读,徙步660公里就读厦门大学
1924年8月24日,艾兴在艾家村出生。父亲艾虎生担任过政府钱财征收员,母亲黄珍珠是农村家庭妇女,不识字,没有工作。艾兴上有一个哥哥,下有一个妹妹。在他14岁那年,父亲英年早逝,家境更加贫寒。好在母亲非常开明,加上他自己天资聪颖,刻苦勤奋,从邻村读私塾、到东乡县立汝东小学、再到县城龙山东乡县第一中学读高中,他的学习成绩总是遥遥领先,似乎天生就是读书的料,村里人羡慕他有“文曲星”。因为成绩优异,品行又好,他曾获得保送浙江大学读书的机会,但却因为路途遥远、家里无法负担路费而放弃。1942年,18岁的艾兴考入厦门大学机电工程系。也是因为家里贫穷,他在征求母亲同意后,决定选择徒步到厦门。东乡到厦门约660公里,他提前半个月出发,翻山越岭,渴了就在溪流旁喝山间清泉,饿了就吃点包里自带的干粮,路上遇到过好心的卡车司机,也碰到过小偷扒窃,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按时到达厦门大学。他所就读的机电工程系是当时厦门大学师资水准最高、对新生最具吸引力的学系,从此开启了自己与众不同的学术生涯。
●从一无所有的地方来,到一无所有的地方去
1947年,艾兴从厦门大学毕业,留校任教。又过了5年,艾兴晋升为厦门大学机械系讲师,兼任金属工学教研室主任。1953年,国民经济第一个5年计划在即,苏联支持的156个重点项目使人才成为我国紧缺资源。作为“南方之强”的厦门大学,自然成为向全国新校输送人才的宝库。艾兴等人服从国家安排,被分配到浙江大学任教。就在他整装待发之际,厦门大学校长王亚南突然问他:“你是否愿意去山东工学院授课,帮助山东振兴机械专业?”原来,山东更是紧缺人才,经济、重工业各方面条件比浙江差很多,没有人愿意去。艾兴深知:山东工学院不是好去处,教育形势严峻,可谓百废待兴。自己几个同事都选择了条件较好的上海交大和浙江大学。王亚南很尊重艾兴的想法,真诚对他说:“当然,你完全可以按照分配去浙江大学。”可艾兴就是这样的人,越是艰难越向前。他回答王校长:“山东在工科机械方面是空白的,比起其他地方高校,山东高校更需要我。再说,我本来就是从一无所有的地方而来,所以,我不怕到一无所有的地方去。”好在他的新婚妻子黄淑德(厦门某医院医师),不仅贤淑,而且有大德,给予了坚定支持。于是,艾兴带着学医的妻子扎根山东,服务山东高等教育和中国装备制造业,将青春和热血奉献给山东大学,一干就是半个多世纪!整整65年呐!从29岁到95岁,他完成了从讲师到教授、到专家、全国著名专家、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的华丽转身。先后成功研制6个品种、12个牌号的新型氧化铝基陶瓷刀具,填补了国内空白,其中3种为世界首创。他著作的《金属切削原理》被列为全国高校统一教材。他在一无所有的地方画出了最新最美的图画,并且把图画变成现实,成为我国切削领域的开拓者之一。
●对事业高标准,对生活低要求
2019年,艾兴院士女儿艾量以“无尽的缅怀思念,无穷的精神财富”为题,追忆父亲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她说,父亲始终追求卓越,对工作投入忘我、只争朝夕、惜时如金。他把时间都用到工作和学习上,把实验室当成家,把家当作实验室,多年保持这样的生活方式。住院后期他无法说话,也坚持每天把想法写下来给学生看,还列了很多课题的名字。父亲的衣服全是旧的、家具用了四、五十年,可是他却毫不吝啬地资助学生和有困难的人;父亲淡泊名利,不让大家喊他院士,主动谢绝宣传和奖励;父亲做事执著,他坚持学习外语,坚持锻炼身体,在生活中勤于记录,每件事都做到科学严谨。艾量说,父亲是慈父也是严父,为家庭树立了良好家风,永远是她的精神路标。他告诫子女,做人要正直正派,不能忘本,要知恩图报,少说话,多做事,勤思考。父亲一直关心关注学校发展,积极发挥自身优势为学校发展献策献力,盼望山东大学越来越好。
●党员干好了,我们的专业就有希望了
山东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研究所党支部书记张进生对艾兴的评价是:党员先锋,教师楷模。他回顾自己跟随艾兴院士工作30多年的经历,深感艾兴院士时刻按照优秀共产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他说,艾兴院士非常重视党支部工作,带头参加党支部学习,每次写的学习笔记都是“最有厚度的”。对工作、对集体有益的事情,艾兴院士都支持,并率先垂范、身体力行。在他的感召下,党支部形成了积极的工作氛围。艾兴院士对党的忠诚、对专业的热爱、对工作的认真、对青年教师的提携、对学生培养的严格要求、对学科建设的执着,永远值得我们学习。艾院士生前常说:“党员干好了,我们的专业就有希望了。”
●引导心灵,开启智慧之门
艾兴院士的学生、山东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万熠评价自己的导师“严师慈父,甘为人梯,勤研善教,桃李满园”。他说:从艾老师身上,我们学到的精神与态度,万金难买!一是热爱祖国、心系人民的家国情怀。艾老师对国家大事、科技前沿非常关注,总是站到国家的战略、学术的前沿、行业的需求看待问题。二是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治学态度。艾老师熟读经典、了解前沿,是切削领域的一面旗帜,对学生要求非常严格。艾老师有句口头禅是“真糟糕!”达不到要求他就会说:“真糟糕!”这种时时的鞭策让学生片刻不敢懈怠。三是谦虚谨慎的处世态度、心如慈父的育人方式。艾老师一直保持谦逊有礼的作风,不摆架子,不搞兼职,非常珍惜名誉。四是甘为人梯的奉献精神。艾老师一直以学生为中心,在荣誉面前、在论文排名面前都是主动让学生在前面,自己放后面。
●像刀具一样,坚定、执着、锲而不舍
山东大学机械工程学院院长黄传真称赞艾兴院士“厚德博学,造诣精深”。他回顾自己与艾兴院士自1986年以来、长达32年深厚的师生感情,讲述艾兴院士杰出的学术成就、对机械工程学科发展的卓越贡献和对中国装备制造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影响。他告诉记者,艾老师厚德博学、潜心学术、造诣精深。他在超硬加工、复杂曲面加工等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是我国切削加工领域唯一的院士,是学校机械工程学科的主要创始人与学科带头人。在影响力方面,艾老师心系行业、敢为人先、开拓创新,心系制造强省强国建设,专注于解决实际问题,对国家机械制造业产生了极大影响,经济效益显著。艾老师的一生,如同他所钟爱、毕生研究的刀具一样,为人处世方方正正,散发着力量的光芒。
【尾声】2019年5月,全国妇联公布999户最美家庭名单,艾兴院士的女儿艾量家庭当选为2019年度全国“最美家庭”。有报道称:艾量的父亲艾兴院士出生地是江西省抚州市东临新区(原东乡县红亮垦殖场艾家村小组),他生前身体力行、注重家风家教,为子女树立榜样。其精神激励着艾量和家人,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会默默坚持,努力奋斗。对待长辈,艾量尽心尽力孝敬,几乎将所有业余时间用来照料父母,这也使得父母晚年非常幸福;对待工作,她爱岗敬业、顾全大局,积极参与学校以立德树人为主旨的文化引领战略,分别在3个校区出席艾兴院士先进事迹报告会并作报告,继承和发扬父亲对国家、对民族的赤子情怀。艾兴爱国报国、艰苦奋斗,对党忠诚、甘为人梯、淡泊名利,是山东大学优秀教师群体的杰出代表。他实事求是、锲而不舍,对同事团结友善、宽以待人,对学生严格要求、用心培养。他爱岗敬业、廉洁奉公、两袖清风,受到学术界同行的敬佩和尊敬。
艾兴,东乡的自豪和骄傲!东乡上空永恒的明星!
他属于山东大学,也属于故里东乡,属于国家、民族和世界。让我们寄语父老乡亲、寄语新时代的青少年,寄语追星族——
追星,就要去追艾兴这样造福社会、造福国家的永恒明星!
本文收笔时,我们生发愿望:真心祈愿艾院士在山东大学的亲人们有缘回东乡老家走走看看,也希望东乡的各级领导和文化界人士倾力挖掘更多艾兴的事迹,提炼和弘扬艾兴院士的崇高精神,让东乡上空的明星绽放出更加耀眼的新时代光芒!温暖有缘,泽被华夏!

作者单位:东乡区委宣传部;东乡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供稿人简介
杨金高,1965年9月出生,江西东乡人,系江西省作家协会会员、江西诗词学会会员,曾任《江西日报》特约通讯员、《抚州日报》首批特约记者。先后在福州军区《前线报》、南京军区《人民前线报》发表诗歌、散文诗、小小说。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农民日报》《中国纪检监察报》《中国人才报》等全国近百家报刊发表文章。著有格律诗词集《龙山行吟》(与人合集),参与编著《龙山师水总难忘》《王安石故里上池村》《品质东乡》系列丛书。
(图文供稿:杨金高)
《赣雩文艺》欢迎原创首发佳作投稿!
投稿邮箱:874376261@qq.com
来稿请附个人介绍、自拍照片
以及注明作者微信号等通联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