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度重视中国现代白话诗体语言建设(之-)
文/张兴泰(鸿硕)
语言建设是各种诗体建设的根本。中国现代白话诗体要想走出困境这是惟一的一条出路。
因为诗是最精粹的语言艺术。“情、意、境、律”缺一不可。而“情、意、境、律”这些诗的要件说到底要通过最精粹的语言艺术去体现。
百年来,在胡适先生等人“诗须废律”思想误导下,相当一部分人误认为诗可以无律,并把无律的作品当做诗。殊不知:诗魂【情、意、境、律(音乐性)】+诗体=诗。“诗律”(节奏、韵律)是诗体语言特有的本质属性(音乐性)所体现出来的特有的基本特征,也是诗区别于其它文体的唯一最显著的标志。没有这一基本特征就不是诗体,如果是文学作品当属另类。至于“情、意、境、”也是诗魂”,是一切文学作品共有的本质属性,当然,文学作品不同所表现出的“情、意、境”也会有千差万别。这好比人一样,没有人体最显著的特征就不是人,那是游魂,没有张三、李四……特有的特征就不是张三、李四……没有诗体焉能是诗乎?不是诗还谈什么诗的建设!我们之所以强调“诗律”原因也就在此。
我们强调“诗律”建设,给诗正名,丝毫不意味着可以忽视“情、意、境”语言方面的建设。正因为如此,所以,我在拙作《诗必有韵,无韵不是诗》一文中说:“当然,有韵也不一定是诗。除了语言精练,音乐性外,诗主情、诗主意境、诗主张力、诗主立意新、构思巧……这些要素综合考虑,才能决定是不是诗和诗的品位。这些话已是‘诗是最精粹的语言艺术’题中之意。”
所以“最精粹”绝不仅仅指韵律,也是指诗的语言的其它方面,我们必须在“最精粹”上,在诗的语言全方位上下工夫。
我在拙作《诗歌文学特有的本质属性及其特有的基本特征》一文中说:“何为‘最精粹’?也就是说诗歌‘最精粹的语言艺术’有别于其它文体语言的基本特征是什么?这里我们集中谈汉诗。
1、语言最精炼。语言具有高度概括性,洗炼、含蓄、隽永、言有尽,意无穷,意在言外。
如:‘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柳永《八声甘州》)写情人离别,这十一个字给读者留下广阔想象空间,胜过千言万语。
2、语言的省略:虽然省略句子成分,但通过想象,神与物游,形成鲜明意象。
(1)省略谓语:
如‘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温庭筠《商山早行》)
(2)省略主语
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3)省略句子成分:
如:
五月——
麦浪。
八月——
海浪。
桃花——
南方。
雪花——
北方。
……(贺敬之《放声歌唱》)
3、语言的倒装:因平仄语调关系变换语序,平仄既调,语调也顺。‘律随情移’(黄淮),起到感情强调与意义集中作用。
如:‘绿垂风折笋,红绽雨肥梅。’(杜甫《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正常语序是‘风折笋垂绿,雨肥梅绽红’。语序颠倒,不仅是为了平仄语调需要,更重要的是为了首先写出对象的色彩、形体。句法新,形象鲜明,充分表现内容
4、语言的跳跃:为了增加作品容量,扩大句子张力,驰骋读者想象,语言往往采取跳跃手法。
如:‘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句子时空两两跳跃。
5、语言的音乐性:有文字之前就有诗歌,汉语诗歌从它诞生的那天起就是可歌可诵的。不仅汉诗如此,其音乐性也是世界诗歌的主流。诗歌语言的音乐性主要在于节奏、韵律。
(1)节奏:音乐中交替出现的有规律的强弱、长短现象。
诗的节奏通常指‘音节奏’和‘韵节奏’。
音节奏:指诗行内节奏,包括音步(含平仄)和顿。
如: 登鹳雀楼(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仄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每句都是两个二字音步,一个一字音步。)
死水(节录)(闻一多)
这是(仄)|一沟(平)‖绝望(仄)的|死水(仄),(2/2//3/2)
清风(平)|吹不(仄)起‖半(仄)点|漪沦(平)。(2/3//2/2)
不如(平)|多扔(平)些‖破铜(平)|烂铁(仄),(2/3//2/2)
爽性(仄)|泼你(仄)的‖剩菜(仄)|残羹(平)。(2/3//2/2)
(四步九言现代格律诗。每句三个两字音步,一个三字音步。四个音步四个节奏点,中间一个大顿,两个小顿。)
韵节奏:指诗行外节奏,通常包括韵步和顿。
如上诗《登鹳雀楼》
流————楼即是。
没有节奏,就没有诗的抑扬顿挫。
音步的安排,以及平仄调剂决定‘音节奏’。
一首诗用什么韵,以及诗行间韵脚的安排形成‘韵节奏’。
‘音节奏’、‘韵节奏’共同决定诗的各种体式。‘韵节奏’还决定调子,我们说‘韵节奏’重要还因为‘韵节奏’不仅使‘音节奏’形成的节奏感加强,而且,由于诗句之间的韵脚互相呼应,使一首诗成为一个韵律和谐的整体,读起来朗朗上口。
诚如马雅可夫斯基所言:‘没有韵脚(广义的韵),诗就会散架子的。韵脚使你回到上一行去,叫你记住它,使得形成一个意思的各行诗维持在一块儿。’(《怎样做诗?》)
可见,没有韵律形成不了诗的节奏。‘音步’(或“韵步”)与‘顿’一阳一阴,一明一暗,一响一歇。
(2)韵律:‘指诗词中的平仄格式和押韵规则。’(《现代汉语小词典》82年版682页)。
梁·刘勰说:‘异音相从谓之和,同声相应谓之韵。’(文心雕龙·声律),意思是说,不同的声调(平仄)配合得当,叫做和谐,使收声相同的音前后呼应叫做押韵。
声音的抑扬顿挫,回环和谐不仅具有音乐美,易记、易诵,起到了感情的强调和意义集中的作用,而且,决定着诗歌的体式(‘体缘律立’)。
……
此外,还有语言的意象组合、对偶、夸张等。
这些语言特征是诗美特质的要求。这些特征在散文、小说、戏剧里不多见,除非在特定环境下才能偶得之,在小说、戏剧里尤其是这样,而在上乘的诗歌里这些特征都十分明显。
一首诗中,诗的特有的本质属性决定的特有的基本特征越充分,诗的特色越鲜明;反之,与其它文体很难区分,恐怕很难说是诗了。”
至于分行排列,这不是诗的特征,这只是诗体的表现形式。是诗不分行也是诗,不是诗分行也不是诗。中国古诗是不分行的,诗歌分行排列是五四以来新诗向西方学习的成果。分行排列便于凸显诗的节奏、韵律,便于记忆。
诗体语言建设除了寻找“最精粹”的语言,还要寻找与之相适应的“语言艺术”,这要靠艺术修养和艺术功力。这好比做饭,米再好,不会做也不会做出精美的饭来,弄不好还会做成夹生饭。
有相当一部分人以为写诗是一件容易的事,不注意在“诗是最精粹的语言艺术”上下功夫,致使白开水“诗”、晦涩“诗”大肆泛滥,这些索然无味“诗”充斥诗坛,亵渎了诗的神圣和尊严,民众为此生厌。说实在话,现代白话诗殿堂上还有几人看诗?此殿堂大有轰塌之势,噫吁嚱,危乎哉!
今 天,不是民众疏远了诗歌,而是诗歌远离了民众。有一个现象颇值得重视——请看:在现代白话诗诗普遍受到冷落,各种诗刊难乎为继的情势下,《中华诗词》却独步诗坛,期刊发行量一增再增,诗词协会在全国雨后春笋般出现,许多写现代白话诗的人转向写旧诗,出现诗词百万大军壮观景象。几乎所有的家庭都自觉教孩子背唐诗,学宋词。
这是为什么?唐诗宋词至今已有几千年,依然有经久不衰的辉煌,致使现代诗难以企及。究其原因我以为有以下几点:
其一、首先,这不能不归功于我们中华民族的语言
我们的汉语一字一音,且具四声,又以单字为单位,词汇、同音字丰富,调动方便,易形象的表情达意,,易形成音律、韵律。这是我们的语言有别于其它民族语言的特点。每个民族都依据本民族的语言构建诗歌,我们这个民族也不例外,这一点就决定了诗歌的民族性及其表现形式。由于我们的语言得天独厚,这使我们当之无愧唯一能成为诗国的根本原因。
其二、唐诗宋词找到了与之相适应的完美表现形式
大家知道,我们的近体诗,从魏晋南北朝就开始萌芽,我们的先人历经300余年,到唐初基本解决了格律建设问题。格律不是人为的规定,而是自然的律动,是发现的,不是发明的。。魏·曹植最先不自觉的用于文学,如:“孤魂翔故宇,灵柩寄京师”(《赠白马王彪》)、“激鱼潜绿水,翔鸟薄天飞;始出严霜结,今来白露晞。”(《情诗》)等句平仄协调,与唐律基本暗合。自从齐梁诗人沈约提出“四声八病”以来,古诗就迅速向格律诗方面发展。在这方面南北朝成就最大者当推庾信,范文澜先生说:“庾信上集六朝精华,下起唐人风气。”(《中国通史简编》)。到了唐初在宋之问、沈佺期手里把近体诗建立起来。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把近体诗推向了那个时代的高峰,达到了“律切精深”的程度。
其三、语言建设是唐诗宋词取得辉煌成果的重要原因
唐诗宋词蔚为壮观是在唐初以后。此后,在继续完善格律方面的同时,诗人们把主要兴趣放在了为格律诗寻求新的诗歌语言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语言艺术。他们那种“锻句”、“炼字”的功夫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是他们使诗的语言精起来,美起来,活起来。当我们一看见“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样的诗句,这样的诗我们就会深深地沉醉在这种巨大的艺术感染力之中。
大家都知道苦吟诗人贾岛推敲的故事。贾岛有这样一首诗《题李凝幽居》
闲居少邻并,
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
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
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
幽期不负言。
贾岛初次参加科举考试,住在京里。一天他在驴背上反复吟咏:“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诗中用“推””字,还是用“敲”字定不下来,伸出手来做推敲的姿势,看到他这样的人都很惊讶。他却不知不觉地走到大官韩愈仪仗队中,还在不停地作着手势。被侍从推到韩愈面前。贾岛据实禀告。韩愈停下马思考了一会儿,对贾岛说:“用‘敲’字好。
我认为之所以用“敲”字好,是因为“敲”不仅有视觉形象,也有听觉形象。使夜晚显得更加空旷、宁静,扩大了诗的张力和意境。
杜甫说:“老来渐觉诗律细”,“语不惊人死不休”就是他们“锻句”、“炼字”经验结晶之谈,值得我们高度重视。
古今中外,任何诗的构建都必须依据其语言基础和格律条件来进行,尽管今天,语言基础、格律条件与古时相比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汉语上述基本特征未变。这是最根本的,相信祖国现代白话诗一定会有辉煌灿烂的一天。为此,特提出以下语言建设拙见,愿与大家共勉:
1、严肃认真,自度自省
端正态度,用诗的语言严肃认真地进行创作。
并不是人人都能成为诗人。磨铁可以成针,磨砖不可以成针。
我有这样一个公式:天分+勤奋+历炼=诗人
在我的拙作《霜子吟》诗集开篇中有两句话:“诗——诗人眼中灵光的凝聚。诗——诗人心中迸出的血滴。”就是这个公式的注解
一切好诗都是天籁之音。“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陆游《文章》)
人的天分、灵感是学不来的,所以,有的人一辈子也不会成为诗人。恕我直言:倘若没有天分,与诗无缘,不如搁笔。误己误诗,那又何必?
2、博览群书,名著立本
我在拙作《救救缪斯》一文中说:“何谓勤奋?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要苦读书,多鉴赏精品诗作,看人家是怎么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从而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和艺术修养。读书时要注意掌握大量词汇、用语。要善于遣词命篇,谋篇布局。创作在某种程度上是创新,要求立意新,构思巧,别人嚼过的馍不甜。要学会古人赋、比、兴、意象叠加、通感、时空跳跃、词语组合,以景写情……手法的运用等等。特别要多读名著,这和打乒乓球一样,你和高手打越打球艺越精湛,你和低手打越打球艺越下降。”——这是为自己打基础之本。
3、锻句炼字,历炼求新
我在拙作《救救缪斯》一文中说:“何谓历炼?苦其心志,劳其筋骨也。我在《霜子吟》后记中写道:‘记不清是谁说过,诗人或许就该受苦,苦恼繁衍了他苦涩的诗篇。
我想,诗人在这个世界上不能留下别的,只能留下正直、真诚——那是生命的印迹,诗人的本性。持真易多舛,大概也是惟其受苦的原因吧!‘诗言志’,则言情,至情必归真,否则,何以为诗?又何以能感动人?’
通过历炼,可以使你更深切地体验生活,从而,更真实地反映生活。
通过历炼,使你与劳苦大众在一起,你会学会许多鲜活语言,在写作中加以应用。
通过历炼,会培养你的意志和品德,使你刚正不阿,品行端正。
行为不端的人,也可能写出诗来,但肯定不是上品。宋之问、沈佺期是也。”
写到这里,我想起了臧克家先生,他是一位“锻句”、“炼字”颇见功力的诗人。
请看《老 马 》:
总得叫大车装个够,
它横竖不说一句话,
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
它把头沉重地垂下!
这刻不知道下刻的命,
它有泪只往心里咽,
眼前飘来一道鞭影,
它抬起头望望前面。
——这首诗意象鲜明,结构严谨,语言含蓄凝炼,丝毫没有斧凿痕迹,毫无“俗”、“熟”二气。这首诗将细致的描摹与情感的抒发有机地结合起来,在,象征的比拟中蕴含着深刻的意蕴。倘若作者没有对旧社会劳动人民和老马由表及里,感同身受的深刻体验,就不会有这种最精粹的语言,就不会有这种生动地描写,就不会有这首经典之作。

作者简介:
张兴泰,字霜子,号鸿硕,吉林省大安市人,高级政工师。先后出版诗集《霜子吟》《张兴泰诗歌精粹》《诗镜文心》(鸿硕诗文集)、该书续集、《鸿硕诗话》《情韵悠悠》(十情集)《诗词律要讲座》《鸿硕诗话选》《鸿硕诗歌别裁集》等。获得中国艺术界名人作品展示会优赏奖,代表作《父亲》《枯荷——献给母亲》获得中国首届名家文豪杯一等奖,中华诗韵(文学精粹)诗人作家评比大赛一等奖,个别作品获得世界学术贡献奖金奖。现任《中国韵律诗歌旗帜卷》执行主编,中国韵律诗歌学会副会长,中国雅园学会理事,国际当代华文诗歌研究会顾问、研究员,中宣盛世国际书画院研究员,被当代诗人作家认证为书籍古诗词主编、当代文艺评论家,《中国文豪名家精品选集》编辑部文学顾问,被书籍《世界诗歌作家选集》旗下几大评台特聘为金牌金笔诗人作家。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上海高行诗社文学顾问。
中外网 文学诗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