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黃陂,探访理学之源
作者/孟庆国

最近去了趟武汉黄陂,在当地知名文化学者、区文化局原局长李书俊兄陪同下,专程到二程书院和双凤亭游览,实地感受与探访“二程”理学文化之源的厚重和魅力。
黄陂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山川秀美,俊贤辈出。从漫长的历史岁月中走来,这块古老的土地上留下了耀眼的四大文化名片:武汉之根盘龙城、巾帼英雄花木兰、二程文化理学源、首义志士出黄陂。其中花木兰和“二程”两张名片,都与河南有深厚的渊源。
伊洛真传照古今,文脉悠悠润中华。过去说起程颢、程颐二兄弟,多数人可能与我一样,认为他们是河南洛阳人。其实二程出生于黄陂,成人后才随父外出求学问道、宦游讲学、治政济民、著书立说。正所谓“共道河南有二程,谁知夫子产西陵(黄陂汉属西陵县)。”

宋代,黄陂隶淮南西路黄州齐安郡。太平兴国年间,二程祖父程遹到黄陂任县令,宋仁宗天圣二年(1024年)卒于任上。程遹有四个儿子,一时既无田园可依,又学而未成,加之家族聚属众多,难以返回故里,遂寓居黄陂草庙巷程乡坊。程遹为官清廉,深得百姓拥戴,朝廷念其功德,于天圣中授其长子程珦为黄陂县尉。程珦之妻侯氏于宋仁宗明道元年(1032年)生子程颢,次年生程颐。至仁宗庆历六年(1046年)程珦调任江西南安军通判,程家三代在黄陂生活了68年。
从出生到随父迁居江西南安,二程在黄陂生活了十六七年,这是他们学识和世界观形成的主要时期。兄弟二人天资聪颖,勤奋好学,潜心研读,打下了扎实基础。迁居江西后,程珦与周敦颐成了同事。周是湖南道县人,于庆历四年(1044年)任南安军司理参军。程珦与之交谈,知其见识不凡,为学知道,遂让两个儿子拜周为师。周是大学问家,此时近30岁,其思想与学问体系己基本形成,二程兄弟谦心求学,师徒教学相长,知识大进。周敦颐以“诚”为本、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以天道为法则、以德治养万民、慎刑的治世理念,教人向善、进德修业的教育思想等,对二程影响很大,二程理学思想体系中的重要内容,来源于周敦颐的教诲和启发,周因此被尊为理学的“开山鼻祖”。
兄弟二人成年后,分别走向社会与仕途。程颢北宋嘉祐二年(1057年)中进士,历官鄠县及上元县主簿、泽州晋城令、太子中允、监察御史。神宗煕宁二年(1069年),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贬,先后任京西提点刑狱、镇宁军节度判官、监汝州酒税、知扶沟县事等职。后潜心于学术,在嵩阳、扶沟等地设学堂、著文章,形成了一套教育思想体系。程颐于嘉祐四年(1059年)考进士不中,从此不复试,24岁即在开封开馆讲学,名满京师,尔后在汉州、许州、洛阳、关中等地游学,替权贵起草奏章,上书议论朝政。后被推荐任汝州团练推官、西京(洛阳)国子监教授。元祐元年(1086年)授崇政殿说书,当了皇帝的老师。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因受党争所累,迁居龙门南伊川鸣皋,在文彦博庄园创建伊皋书院,在这里传道授业,著书立说,并与张载、邵雍、司马光等研讨学术问题,与兄程颢一起创立了北宋理学的崭新学派——“洛学”。
洛学的核心是“理”或“天理”的一元论、本体论,是以伦理学为中心,涵盖中国传统儒家学说的自然观、认识论、道德观等完整理论体系的内省哲学,它把中国传统儒学在理论上升华到哲学高度,标志着儒学从伦理型向哲理型的转化,为理学的产生提供了理论基础。
二程长期在不同地方讲学,有许多人追随他们学习,除程门四大弟子杨时、谢良佐、吕大临、游酢外,北宋时的知名学者吕希哲、谯定、候仲良、朱光庭、邵伯温、苏昺等皆曾从师于二程,可谓桃李满天下。二程兄弟的思想尽管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但在某些学术倾向上存在一定差异,后人在学术承接上,也形成了不同的学派。程颢认为万物本属一体,强调内心静修的修养方法,陆九渊、王阳明等大致沿着程颢的理路,发展为心学;程颐则主张探求事物所以然之理,人生的根本在于居敬穷理,格物致知,较多地强调由外知以体验内知,后来的朱熹大致沿着程颐的理路,发展为纯粹的理学——闽学。
程颢、程颐先后于宋神宗元丰八年(1085年)和宋徽宗大观元年(1107年)去世。但他们创立的洛学思想体系,经弟子杨时传罗从彦、再传李侗,至南宋朱熹集为大成,得以弘扬,世称“程朱理学”。二程上承孔孟儒学之源,下开宋明理学之基,在中国哲学发展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被誉为儒学正宗,理学之源。南宋之后,程朱理学逐步取得了官方哲学的正统地位,恢复了儒学在中国思想文化领域的最高权威,影响了中国思想界长达700年之久。宋元之际,随着中华文明的广泛传播,程朱理学在朝鲜、日本及东南亚地区也产生了重要影响,至明末清初,欧洲人也开始关注,成为有世界影响的中国哲学理论。时至今日,二程所开创的理学思想体系中所包含的“天理合一”的理性主义世界观、“诚敬为本”的处世规则、“成德成圣”的道理修养观、“大公无我”的执政理念、“利不妨义”的义利观等,仍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得以弘扬和传承。
当然,二程思想体系作为封建社会的时代产物,有其一定的局限性。比如程颐所主张的“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夫有再娶之义,妇无二适之文”的礼教思想和行为规范,就是一条轻视和束缚妇女的枷锁,经历代儒家的大力宣扬,对宋代以后社会产生了深远又恶劣的影响。今天在各地遗存的列女祠、贞节牌坊等,就是这种思想流毒的产物。
二程生于黄陂,童年及冠成长于黄陂,在黄陂这块古老的土地上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其中有花柳前川、鲁台望道、二程晒书等众多生活趣话;有与二程读书、生活直接相关的遗迹程乡坊、文教巷、程家墩、鲁台山、聪明池、涵虚亭、流矢湖、理趣林等;后人为纪念二程夫子留传下来的地名及名胜就更多了,如鲁台镇、鲁台街、望鲁港、前川镇、前川大道、前川中学、二程祠、双凤亭、双凤大道、双凤桥、理林街、流湖街等等。行走在黄陂区政府所在地前川镇,仿佛走进了一座二程纪念馆。二程是黄陂人的骄傲 ,二程文化已深深融入黄陂人的血脉,与他们的生活相依共存。
鲁台山,临滠水、眺前川,是二程兄弟留下的一处重要文化遗迹。相传二程特别尊崇孔子,一日,程颢对程颐讲,自古读书人无不仰慕圣贤孔子,且向孔子故乡鲁国遥拜,我们既习孔孟之道,何不仿效古人。二人遂在滠水东岸其母设坛祭天之处加土筑一高台,兄弟俩常常登上高台,遥望孔子的故乡山东,以表对孔子仰慕之意。后人称此台为“望鲁台”,亦曰“鲁台山”。二程兄弟生前并不得志,但随着理学的发展,特别是朱熹集大成后,
理学成为儒学正统,自宋宁宗嘉定十三年(1220年)赐谥程颢为“纯公”、程颐为“正公”开始,宋元明代皇帝多有追封,二程名望日隆,此处被当地人视为地望文脉之所。为尊奉和凭吊“二程”,明景泰年间,同知蔡绶在此修建了二程祠,立牌位以供奉二程及其先祖,其后经人不断扩大、整修并建大门。正德年间,有人倡导,借重修祠堂作为藏书讲学之所,于是换上“二程书院”的匾额。其时,二程书院与岳麓书院、石鼓书院并称。嘉靖十八年(1539年)提学副使田顼又建讲厅3间。此后,仰慕“二程”的学子经常前往拜谒并听先生讲学。自此,黄陂学风日浓,世代沿袭,直至清末。1938年黄陵县城沦陷,学院遭日寇毁坏,仅存残垣断壁。2009年,黄陂区政府启动修复了以弘扬二程文化为核心的双凤亭公园。2015年,在原址按宋代书院的风雅和气韵,重建了气势恢弘的二程书院,使之成为彰显黄陂地域特色的文化地标。
走进二程书院,我们在导游小姐的引领下,依二程祠、启贤殿、思源室、藏书楼、夫子轩、聚贤楼留连,仔细观赡展示二程文化的图文、文物和影像。在涵虚亭、聪明池、理趣池、坐春廊、立雪廊、明道廊、伊川廊等纪念性景点旁,李兄给我介绍二程的逸文趣事。李兄当文化局长多年,学识渊博,说起黄陂历史文化如数家珍。当年,李光庭在汝州听程颢讲学,如痴如狂,一月后回家,逢人就夸老师的学识和讲课的精妙,使“光庭在春风里坐了一月”,留下了“如沐春风”的佳话。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在数千年中华文明演变发展的进程中,众多先贤宗师靠孜孜不倦的追求和奉献,用他们的智慧、学识和成就,构筑起中华文明的巍峨大厦。在群星辉映的历史星空中,二程兄弟所开创的理学文化,在数百年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发挥了重要影响,无疑是两颗耀眼的星。今天,伴着初春的暖阳,我在二程书院这座文化殿堂里徜徉观光,听李兄娓娓介绍着二程的生平、趣事与思想精华,允吸着先哲的文化营养,感悟着宗师的智慧之光,心中充满崇敬和缅怀,也俨然有一种如沐春风的感觉。
出二程书院,李兄带我登上鲁台山,观览双凤亭。双凤亭原为清远亭,北宋末年为纪念二程所建。当年,程珦之妻侯氏曾夜梦双凤投怀,后怀孕连生二子。南宋理宗淳祐年间,取“双凤投怀”之兆,将清远亭改名双凤亭。明天顺七年(1463)重建亭于鲁台山麓二程祠内。清康熙五年(1666)移亭于鲁台之巅。现存双凤亭为道光27年(1847)重建。早知双凤亭为黄陂纪胜,今亲临观之,果然名不虚传。双凤亭座东朝西,为传统木石结构,呈六角形,亭高12.5米,亭身内外两层,各由六根六边形花岗岩石柱支撑,底敷石板,四周为石柱回廊,顶篷三重攒尖,形若宝盖,琉璃碧瓦,斗拱飞檐,造型严谨,珑珑美观。正面悬挂的“双凤亭”金字匾额,为郭沫若题写。亭内有须弥座式四方体石碑 ,四面碑刻清代重建双凤亭的圣旨与官府公告等,碑额携刻“双凤沐日”、“父母教子”、“及弟登科”、“富贵荣华”浮雕图案。我伫立亭前眺望,见山下滠水微澜,山上古木葳蕤,茂林修竹,不远处钢桥飞渡,滠水两岸,楼宇栉比鳞次,好一处古迹名胜,山水佳景!李兄告诉我,当年二程筑台读书时,常在台地河边种树插柳,久而久之,滠水河畔这一片竟蔚然成林,人们将这里称为“理趣林”,并养成春天插柳习俗。再过一段时间,草绿花放,岸柳依依,绿荫蔽覆,这里的风景是很美的。是啊,黄陂素有“滨江花都,天然氧吧”、“武汉城市花园”之美誉,钟灵毓秀,山川壮丽,湖河纵横,如诗如画,“百库千渠万塘”滋润着这块丰腴的土地,是国家级全域生态旅游示范区。我和李兄相约,春夏之交我再来黄陂,他陪我畅游木兰山,漫步滠水河,泛舟木兰湖。

毛泽东手书《春日偶成》: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时人不识予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时人不识予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这首《春日偶成》诗,是一日二程相伴在滠水河边散步时,程颢随口所占,被收列为《千家诗》之首。现被镌刻在双凤公园入口处二程雕像后的背景墙上,旁边是毛泽东手书此诗的真迹。落日的余辉斜照在二程雕像上,使端坐交谈的兄弟二人显得神态自然安祥,面容清秀睿智。李兄给我在雕像前照了一张像,我伫立于雕像前注目凝视,吟诵品味着程颢诗作的隽永意境,遥想当年二人在这里读书吟诗的情景,对这两位中华民族的文化先哲充满敬意。
作者介绍:
孟庆国,退伍军人,退休干部,1954年生,河南镇平县人;曾任黑龙江农垦局红兴隆农场管理局政法委书记、综治办主任、人民日报社《人民视窗》运营中心主任;现任河南省华夏文化发展基金会秘书长、香港卫视河南新闻中心执行总编、《中原视窗网》总编辑。

投稿咨询:
微信:i921life 电话:138383326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