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牢 来
王拴紧
我村就一家姓牢的,据说是清朝时期避难落户到这的。现在牢家的长辈就是牢来,今年七十六岁。乡里乡亲都称呼他“老来”,而最近他遇到的事完完全全地证实了“老来难”。
牢来膝下有三个儿子,都成家立业了。牢来能给三个儿子盖上新房娶上媳妇,他做出的付出,他饱受的辛酸不说也可以想象得到。按说他应该得到儿子们的回报,安享晚年了,常言说得好“养儿防备老”嘛。可谁曾想牢来养了几个猪狗不如的白眼狼。
牢来夫妇哪一个儿子都没有跟,一直单过。老两口的地三个儿子分着种,儿子们按时给点粮食和少量的现金。老来夫妇没病没灾倒也可以维持生活,再加上俩人都是勤劳的人,身体好时还不停地扒挠着。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去年牢来的妻子不幸身患重病,到医院一检查结论是癌症晚期,不久便撒手人寰。妻子的离世,牢来伤心欲绝,但更让他感到悲凉的是竟给妻子找不到一个安身之地?。
牢来把三个儿子召集在一起,商量妻子葬在谁的地里问题。牢来问大儿子,大儿子说:“我得给儿媳妇商量,她不同意我也没门。”其实这是推迟话,牢来心里明白。无奈牢来就求二儿子,二儿子说:“那咋不埋俺大哥地里呀!?不是还有俺弟里嘛!”老二推得干脆利落,想想也不是没理。牢来扭头去求三儿子,老三倒一口答应:“中啊,只要不嫌远,就埋俺地里。”老三的话使昏了头的牢来幡然醒悟,老三的地都在坡底呢,埋那儿是不可能的。这可咋办呢,牢来扑通跪在妻子的面前,向妻子哭诉起来:“老婆子,你命好苦啊,活着没明没夜的干一辈子,一把屎一把尿拉扯大仨儿子,可死了连个墓坑都找不着。这可叫我老头子咋弄哩?!” 面对父亲的哭诉,仨儿子竟都无动于衷。看到这场景,帮忙的邻居十分恼火,气愤地吼道:“牢来,你养几个不知好歹的畜生,别给他们商量了,我去找村干部去。”
村长和民调员来了,但无论如何调解,三个人就像霜打的茄子蔫在那里,狗屁不放。村长火了:“只见活人受罪,不见死人遭殃。恁这仨遭天谴的东西,不是不说话嘛,我们来定。”村长带着民调员和几个邻居走了出去。等他们回来,民调员向仨不孝子宣读了村委会起草的协议。
经村委会讨论决定:牢家两个老人赡养殡葬事宜由三个儿子共同承担。一、母亲殡葬事宜。1、母亲殡在二贵地里,大贵、三贵给二贵各出五百块钱的土地占有费;2、殡葬费用由三个人三一三剩一分摊:3、出殡那天,仨儿都必须行三拜九叩大礼,不得有任何差池。二、父亲赡养和殡葬事宜。1、父亲的生活费由仨儿共同承担,每人每年给父亲兑小麦一百斤,现金六百元:2、父亲如果患大病,医疗费由大贵、二贵、三贵平均分摊;3、父亲生活不能自理时,仨儿轮流伺候,一轮俩月;4、父亲去世,殡葬如同母亲。
此协议,大贵、二贵、三贵都必须认真履行,否则追究其相应责任。
民调员宣读完毕,村长强调说:“这个协议是村委会经过慎重考虑为你们家签订的,上面盖有村委会公章,还有几个当事人的手印,是有法律效益的。当然了,如有意见现在就提,合情理的话可做修改,否则必须遵照执行。”威严的村长讲罢,大贵、二贵、三贵都默不作声,村长宣布协议生效。
出殡那天,三兄弟大出洋相。他们不会行三拜九叩大礼,管事人就像教小孩一样教他们,并对他们严格要求,还给每个人身边安排两个监督人。不跪下身去,有人压脖子;头磕得不到位,有人摁头。几千个回合下来,三个人都觉得浑身瘫软,但仍不得停下来。丈母娘们看得只想掉泪,老少爷们却说活该。牢来本以为有这次经历,三个孩子都会接受教训。可没有想到,头七刚过,二贵就像牢来示威了:“就是杀了我,我也不叫你埋我地里了。”
牢来听了并没有生气,而是幽默地说:“嘿嘿,我死了,啥都不着了,给我扔到坡里叫狗吃了都中。”
作者系驻马店职业技术学院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