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杨云剑

元宵节,做为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自然有很多习俗,是欢度春节的又一次高潮,是过大年的又一次狂欢。观灯猜谜,赏月吟诗,文人墨客,附庸风雅。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尽享节日之乐。

而在我们东北农村,元宵节不叫元宵节,也不叫上元节,还有元夕等等那些儒雅的名字,就直截了当叫过十五,和过大年是姊妹篇,是欢度春节的精彩续集。

记得小时候过十五是要滚冰的。滚冰的谐音是“滚病”,意喻祛除疾病,能在一年里得到健康。

我们小时候,有一群生性顽劣的小伙伴儿,要在太阳没下山之前,你追我赶,一溜烟儿地跑到村西三里以外的小河,那里冰封的河面有的是冰。可以溜冰打滚,尽情玩耍,直到天旋地转,眼冒金星,乐此不疲。这种玩法老年人是万万玩不的。小时候精力旺盛,玩什么都玩不够,玩不够,也得回家呀!一是害怕天黑,二是还有一个“串百家门,观百家灯”的说法。据说“串百家门,观百家灯”可以集百家之福,一年交好运,只要能玩儿,小伙伴儿们自然乐在其中。人手一只灯笼,比比谁的好看。灯笼都是用高粱秸秆扎的样式不同的骨架,然后用浆糊,糊上不同颜色的彩纸,有的则是用玻璃罐头瓶子,用小绳子系上提手,放一只低于瓶口的半截蜡烛,风也刮不灭,简朴至极,却创意不凡。也有没灯笼的,屁股后跟着跑就行了。说是“串百家门,观百家灯”无非是大街小巷,旮旯胡同,欢声笑语,到处乱跑,疯够了各自回家。谁都忘不了放一串小鞭儿,放几只窜天猴,二踢脚,魔术弹,全是淘小子们的最爱,又过了一把过年的瘾!

过十五,北方还是习惯
性的吃水饺,象征着和和美美,团团圆圆。吃饺子当然是酸菜猪肉馅,再蘸点儿蒜酱,酸爽不腻,回味无穷。
小时候生活清苦,没有现在这么多好吃的,好玩儿的,但也无忧无虑,无烦恼,什么是愁苦,那个年龄段也根本不知道,一家人的生计都在父母肩上扛着。一群孩子,像散养的马驹子,自由成长。

过去过十五,没有汤圆可吃,现在大小集市商场,品种风味繁多的汤圆,任人挑选。自从农村家庭也有了小汽车,很多人驱车几十里,去城里逛街观灯,赏礼花,沐霓虹闪烁,浴灯火辉煌,尽享城市版的元宵之夜。

一年又一年,年年元宵月儿圆,玉壶光转,岁月变迁。想想儿时趣事,看着忙里忙外的妻子,望着长大成人的儿子,儿媳,哄着三岁大的可爱的小孙女儿,听着她一声声让人心醉地喊爷爷,想想年近花甲的自己,还真是感慨良多!

花灯焰火春夜新,元宵明月第一轮。感恩圆月月月圆,月月月圆照古今,古人不识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