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钟振振教授答疑信箱(41)
宋杨万里诗之“岂问优与脏”
诗友风之翼问:宋杨万里《诚斋集》卷二二《临贺别驾李子西同年寄五字诗以杜句君随丞相后为韵予走笔和以谢焉》诗五首其四曰:“曲江与临武,彼此昔相望。一岭大如砺,谁云隔寻丈。离合非人力,此事要天相。升沉亦偶然,岂问优与脏。”请问最后一句的“优与脏”如何解释?乾隆吉水刻本“优”作“腴”,到底该作“优”还是“腴”呢?

钟振振答:该作“优”。此句用东汉赵壹《刺世疾邪赋》假托秦客歌曰:“河清不可俟,人命不可延。顺风激靡草,富贵者称贤。文籍虽满腹,不如一囊钱。伊优北堂上,抗脏倚门边。”它的原始出处是《后汉书》卷八十下《文苑列传》下《赵壹传》,唐李贤《注》曰:“伊优,屈曲佞媚之貎。抗脏,高亢婞直之貎也。佞媚者见亲,故升堂。婞直者见弃,故倚门。”
“北堂”,即后堂。能进入当权者居所的正堂,得到当权者的接见,就很有“面子”了;能进入其后堂,则更为亲近。
“门边”,指当权者居所的大门边。只能倚立在门边,不能进门,就更别说登堂入室了——用俗话说,就是“不待见”的意思。
因此,“伊优北堂上,抗脏倚门边”二句无非是说,能扭曲自己,顺从、讨好当权者的,就有机会得到当权者的亲近——升官发财有望;而高傲正直,宁折不弯的,对不起,大门口待着去吧。
弄明白了杨万里诗“优与脏”三字的来历和意思,还不好说就能读懂此诗,还需要从头开始,连题目带正文,一字一句地往下读。
先看诗题。“临贺”,是贺州的郡额,即别称。宋祝穆《方舆胜览》卷四一《广西路·贺州·建置沿革·事要》曰:“郡名临贺。”即今广西贺州一带。
“別驾”,是通判的习称。
“李子西”,子西是他的字,名讳不详。
“同年”,同科进士相互之间的称呼。已知杨万里是高宗绍兴二十四年(1154)张孝祥榜进士,则李子西也是这一年考中的进士。
“五字诗”,即五言诗。从杨万里的和诗来看,他们两人的唱和诗十首,都是五言古体。
“杜句”,杜甫诗句。
“君随丞相后”,此句见杜甫《奉答岑参补阙见赠》诗。以此句为韵,即一题五首,按顺序分别押此五字所在的韵目。杨万里的这首和诗是组诗的第四首,故押“相”字韵。
“予走笔和以谢焉”,是说自己收到李子西所寄的五首诗后,立即和了五首作答。

题目当中最重要的信息是:杨、李两人是同科进士。唱和之时,李子西在贺州任通判。
“曲江与临武,彼此昔相望。”首联两句是与李子西叙旧:昔年我在曲江做官,你在临武做官,两地挨得很近,彼此相望。
“曲江”,是韶州的郡额。《方舆胜览》卷三五《广东路·韶州·建置沿革·事要》曰:“郡名……曲江。”即今广东韶关一带。按,杨万里曾任广东提刑,而广东提刑司就设在韶州,见《方舆胜览·韶州·建置沿革》。
“临武”,县名,当时属桂阳军,见《方舆胜览》卷二六《湖南路·桂阳军》。即今湖南郴州市临武县。按,李子西曾在临武任知县。杨万里《诚斋集》卷一七《南海集》有《寄题临武知县李子西公廨君子亭》诗。
韶州在临武县的东南,两地相距不远,故以“相望”为言。
“一岭大如砺,谁云隔寻丈。”颔联两句承上而略有转折。
“岭”,指五岭山脉。
“砺”,磨刀石。
“寻”,古代长度单位,八尺为一寻。
两句的意思是:谁说韶州和临武县之间,只隔了一道小得像磨刀石的五岭,只有八尺到一丈的距离?——这当然是“夸小”,极言两地离得很近。就此而言,是对上二句的“承”。但加了“谁云”二字,便表示事实并非如此,语气又有所“转”。言外之意,地理距离虽近,但既不在同一个路(略相当于今天的省)、同一个州或军(相当于今天的地级市),你我又各有各的公务,也只能书信来往,不方便随意走动——“近”和“远”又有什么区别呢?
“离合非人力,此事要天相。”颈联两句针对上文发议论:世间的分离与会合,不是人的力量可以左右的;这要老天爷帮忙才行啊!
“相”,扶助。
“升沉亦偶然,岂问优与脏。”尾联两句,仍然是发议论,但话头一转,从人世的“离合”说到官场的“升沉”:仕途顺不顺,也不由人,其间有许多偶然因素在起作用,与为人“伊优”或“抗脏”有何关系?
诗人的议论,显然是与赵壹唱反调。为什么?这就要考察杨万里所处的时代以及他个人的官场经历了。

杨万里与李子西同是高宗绍兴二十四年(1154)进士,起跑线是一致的。可是二十七八年后,到了孝宗淳熙八年(1181)至九年(1182),杨万里已官至广东提刑——路(省)级政法系统的主官,而李子西还只是个县级长官,这差距就有点大了。又过了五年,到杨万里写这首诗的淳熙十四年(1187),他已在京城任左司郎中——尚书省长官的助理,而李子西还只是州通判——地级市长官的助理,差距仍然较大。两人相比,杨万里是官场上的“升”者,李子西则是官场上的“沉”者。李子西的“沉”,究竟什么原因?由于文献缺乏,我们无法考证。但杨万里为人正直,历史上却是有公论的——他的“升”,绝非因“伊优”所致!而孝宗乾道、淳熙年间,政治比较清明,号称“乾淳之治”,也的确是南宋最好的时期。
李子西寄给杨万里的五首诗,以“君随丞相后”为韵,明显是针对杨万里官左司郎中,在宰相身边做助理一事而发。诗中当有祝贺、歆羡甚至自愧不如等诸多复杂的感情。因此,杨万里才会在此诗里安慰他:当今官场生态环境不错,大家都有晋升的机会和希望,不必慨叹什么“伊优北堂上,抗脏倚门边”。我不是个“伊优”的人,你是了解的。我的“升”和你的“沉”,都不过“偶然”罢了。尽人事,听天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