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退休职工吴希虎回乡创业纪实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1999年秋天,正是黄叶飘零的伤感季节,年过华甲的吴希虎从新疆八一钢铁集团公司退休回到阔别40多年的家乡张掖市甘州区种植杜仲银杏林,他的心境和贺知章的《回乡偶书》一诗描写的景况相差无几。
60年是上世纪国家最困难的时节,家住乌江镇安镇村正在张掖六中上初中的吴希虎刚满17岁,但家里没有隔夜粮食,他连肚子也填不饱。于是在哈密铁路局工作的一位热心亲戚的引荐下,他辍学来到了新疆,端上了人人羡慕的铁饭碗——成了新疆八一钢铁集团公司的一名正式职工。他先后从事过电工、经济警察、原料采购等工作,1984年6月,刚刚42岁的他,因工伤提前退休。退休赋闲在家,他又闲不住,总觉得干点什么事情生活才充实。
在工作采购期间,他发现一个奇特的现象,中药材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但把他推向世界市场的却是日本人,而我国却处于劣势地位。为了保护自然环境,给中草药生产创造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不能让中草药断了根。他 想通过人工种植保护祖先留下的这一艺术瑰宝。他对药用动植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开始考察研究中草药市场。他先后自费到河北安国中药材种植实验场,陕西杜仲银杏种植基地,安徽亳州中药材批发市场考察参观。
1995年,吴希虎承包乌鲁木齐三坪农场的100亩耕地,从陕西榆林引进杜仲银杏苗木,进行人工栽培,在陕西种植人员的技术指导下,当年种植获得成功,并成立了乌鲁木齐头屯区药用动植物开发中心,种植的杜仲银杏发展到1999年,他的苗木收入就达300万元。《新疆经济报》9月27日以《痴情杜仲和银杏》报道了他引进的两个树种填补了新疆种植业的空白。
杜仲,即为杜仲科植物杜仲的干燥树皮,是中国名贵滋补药材。其味甘,性温。有补益肝肾、强筋壮骨、调理冲任、固经安胎的功效。 可治疗肾阳虚引起的腰腿痛或酸软无力,肝气虚引起的胞胎不固,阴囊湿痒等症。在《神农本草经》中被列为上品。不但是名贵药材,也是优美的绿化风景树种。
银杏寿命长,中国有3000年以上的古树。适于生长在水热条件比较优越的亚热带季风区。降低人体血液中的胆固醇水平,防止动脉硬化。对中老年人轻微活动后体力不支、心跳加快、胸口疼痛、头昏眼花等有显着改善作用;通过增加血管透性和弹性而降低血压,有较好的降压功效;消除血管壁上的沉积成分,改善血液流变化,增进红细胞的变形能力,降低血液粘稠度,使血流通畅,可预防和治疗脑出血和脑梗塞。对动脉硬化引起的老年性痴呆症亦有一定疗效。
1999年,但因新疆三坪农场缺水,严重地阻碍了杜仲银杏向规模化产业化方向的发展。于是他把农场设备和苗木搬迁到了张掖。一是他身在异地,心系故土,想为荒滩披绿装,为家乡做点贡献;二是想推广药材的人工种植,造福家乡人民,让家乡人民早日过上福裕安康的幸福生活。他的这一构想得到了市区领导的高度重视。2002年他成立了张掖市西部药用动植物综合开发公司。2004年8月,甘州区土地管理在沙井镇小闸村的荒滩划拔土地737亩作为他公司的种植基础。他在市区政府的支持下,投资600万元,满怀信心地在基础打机井1眼,架设高压线3公里 ,修建水渠5公里 ,田间道路5公里,栽植杜仲苗木60万株,银杏苗木90万株。他想发挥余热,在家乡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
当年,杜仲银杏种植成功,调整了当地的种植产业结构 ,增加了农民创收渠道,邻近的小闸村农民就是直接公益者。2006年8月,他这一引进种植杜仲和银杏的创举刷新了张掖种植杜仲和银杏的空白,地方媒体当时也做了声势浩大的宣传。张掖市政府也对这一新产业高度重视,再次给他划拨荒地11595.8亩作为开发基地,支持他开发荒滩,绿化家园,造福百姓,为我市调整种植产业结构,发展中药材生产提供范本,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