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友好使者”二度开
文/朱双顶
“芒鞋破钵无人识,踏过樱花第几桥”。只因自以为樱花为日本出,而迟迟未下笔将其纳入正在创作的文化随笔花卉系列之中。几经忧虑,还是落笔写下,查阅有关资料参考,这才发现自己是坎井之蛙一个,竟让自己羞愧不已,贻笑大方啊!原来日本虽有“樱花之国”的称谓,将樱花列为国花,享受着举国之尊,在每年的3月15日至4月15日,都要举行“樱花节”。但这应该感谢中国!
“何处哀筝随急管,樱花永巷垂杨岸”。写下如此诗句的唐李商隐,怎么也不会想到唐时就享有樱花的盛名,竟被现代的日本所盖过,而产生了如此大的误解。繁花艳丽、如云似霜、满树烂漫的樱花,地地道道的中华物产。数百万前,它就诞生于喜马拉雅,至今的原生品种乔木樱、寒绯樱等仍生长于日本,日本樱花与云南樱花同由原生于腾冲、龙陵一带的苦樱桃演变而来。连日本人也著书认可,据日本权威著作《樱大鉴》记载,樱花原产于喜马拉雅山脉,被人工栽培后,逐步传入中国长江流域、中国西南地区以及台湾岛,日本的樱花来源于中国,距今仅有一千多年的栽培史。只是由于日本人从中国引进樱花后,经长期的反复选育培栽,反而成了现代樱花的培育生产地,以致于被人错认为樱花原产于日本,让我这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人汗颜。像我这样的人恐怕不在少数,希望能通过我的拙作能够及时清醒过来,以证其身。

樱花原产中国,是得到文献资料考证的。两千多年前的秦汉时期,樱花就已经在宫苑内栽培。到了唐时,樱花已普遍地出现在私家庭院,从宫苑廊庑到民舍田间,随处可见绚烂绽放的樱花,烘托出一个盛世华夏的伟岸身影。所以有了白居易的《移山樱桃》诗“亦知官舍非吾宅,且掘山樱满院栽。上佐近来多五考,少应四度见花开”,以及“小园新种红樱树,闲绕花枝便当游”的诗句。樱花就这样无可争辩的为中华之所产,我等不知,不是羞煞人吗?
那么樱花又是怎么东渡日本而发扬发大的呢?这就是樱花作为友好的使者,一度绽放于日本。盛世的唐朝,是万邦来拜,日本此时也派出了大量的遣唐使,来中国学习。他们深慕中华文化之璀璨,对绚丽的樱花情有独钟,学习樱花的种植,鉴赏樱花的美丽,樱花也就这样随着日本朝拜者的喜爱而带回了东瀛。于是便有了樱花烂漫的传说,烙上了爱情与希望的象征。在日本,相传很久有位叫木花开耶姬(樱花)的姑娘,她从头年的十一月从冲绳出发北上,经过九州、关西、关东等地,于第二年的五月抵达北海道,沿途将一种象征爱情与希望的花朵撒遍每一个角落,人们将这种花就以姑娘之名叫“樱花”,日本也就成了“樱花之国”。这种传说虽不靠谱,但却有着无限美好的寄托。它从中国渡海而来、最终落脚生长于日本,宛如懵懂的中国新嫁娘,担负着缔结两国之友好的使命,安静地在春天里绽放,满树白色粉色的花,在风中微动,像是对人们诉说着不尽的异国他乡之情语,尔后以樱花雨的形式,悄无声息地消失于时光之中,留下永恒的思念。这让日本人产生了精神共鸣,樱花成了高雅而质朴纯洁的爱情象征,让人为此而不懈地追求下去,推动了樱花树的遍植,并形成了樱花节。在樱花节里赏樱,就成了日本国民的普遍爱好,进而发展为全国性的一大喜庆盛事。

只可惜,樱花这种爱情浪漫之故事,在日本传着传着就变了味,成了日本军国主义的武士道精神的象征,让世界遭了罪,更让樱花母国中国遭了殃,是报之以怨。在日本《樱大鉴》上说:“欲问大和魂,朝阳底下看山樱。”原来,日本人认为人生短暂,活着就要像樱花一样灿烂,即便是死,也应果断离去,像樱花凋落时样,不污不染,以一场樱花雨干净利落而去,被称之为日本精神。这本无厚非,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之精神,支撑着这个民族的脊梁。但不知从何时起,这种精神竟成了日本武士道者殉道的象征,流传着那些壮志未酬的武士,选择在他们喜爱的樱花树下了结自己的生命,鲜红的鲜血缓缓地地渗进泥土里,将本为纯白的樱花的花瓣染成了红色,是花瓣越红树下亡灵就越多。丰姿艳丽的樱花,竟成了武士们追求绚烂而短暂人生的武士道之精神招牌。而这种精神招牌也随着日本发动的侵华战争而带到中国来,将培育于日本的樱花植于中华大地,以示他的大和民族之魂。现武汉大学校院里就有这种招牌,成了中国人不忘国耻的活生生教科书。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正义终归战胜邪恶,战败后的日本,樱花终归回到了它本来原有的友好身份,在中日之间再次绽放,成为缔结友好邻邦的使者,体面地回归它的先祖之国。1972年9月25日至29日,时任日本首相的田中角荣,背负着缔结中日友好邦交正常化之任,踏上了破冰之旅,来到中国,经两国领导人高瞻远瞩的努力,最终实现了中日邦交正常化,翻过了不堪回首的一页,结束了两国长期敌对的历史,打开了中日两国睦邻友好的新篇章。日本樱花就这样随着田中角荣首相再次回到中国,是花开二度友好来。周恩来总理事后将田中角荣捐赠的其中50株大山樱,转送给武汉大学,寄希望中日两国人民不忘樱花的友好之情,而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中日邦交正常化。周总理生前也留下一首樱花诗,以表达自己的情怀:“樱花红陌上,杨柳绿池边;燕子声声里,相思又一年。”

樱花的希望之象征,在武汉战胜新冠病毒疫情中,鼓舞着全国人民,让举国上下人人皆知武汉大学的樱花,它发出了英雄之城胜利之呐喊,更发出了疫情之后的盛情之邀请。当我们跨入武汉大学校园观赏樱花时,既要站在侵华日军栽下的樱花树前铭记历史,也要站在田中角荣先生捐赠的樱花树下眼睛向前。豺狼来了有猎枪,朋友来了有好酒,必须高度警惕日本“靖国神社”里的军国主义武士道幽灵再度游荡世界犯害,绝不能让历史悲剧重演。
“昨日雪如花,今日花如雪。”樱花作为早春之花,是腊梅傲雪、迎春绽放后又一位春天使者,成为如今重要的观赏树种而被人广植。群植盛开时花繁艳丽,形成花海在微风中荡漾,有着让人浮想联翩的壮观;点种于绿地之中,形同“万绿丛中一点红”,有着诗情画意般的意境;而植于行道两旁,似有情侣般的浪漫,相对窃窃私语而情意绵绵。而一切均以满场樱花雨而挥洒告别,给人“山樱如美人,红颜易消歇”之惋叹,又盼来年春早到。
我与樱花也算是有缘有情,只是晚了点,但却有着晚霞的壮丽与洒脱。工作后期有幸主管办公基地建设,在园艺人员的推荐下,将樱花纳入单位的绿化树种之内进行组景,植种于围墙的周边,是墙内开花墙外赏,让路上行人驻足而望。落脚庐州,竟每年于身边就能够享受樱花之美,在樱花盛开的季节,或不时去省委门前广场,畅行于人行道两旁的樱花树下,享受着“三月雨声细,樱花疑杏花”之美,在洁白的樱花映衬下,心情豁然开朗而净化;或天天去公园里,行走在东一片西一片的樱花林之旁,享受着连同朝阳被樱花朝朝欢迎之场景,脚步轻快而强健。我也将在年年樱花开、岁岁樱花雨中而渐渐老去,但樱花的和平友好使者的身份,在心中却是永存:一个强大的民族,一个盛世的中华,才有樱花和平友好身份的责任到底,大唐盛世是这样,而今正迈向强国的新时代中国更会这样!
二〇二一年十二月六日
【作者简介】
朱双顶,网名东香人,安徽省直机关退休人员,在家以读书为乐,近年内重拾旧时雅好,不时写点扎记、散文、随笔、诗歌等,先后在多家微信公众平台上发表三百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