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荐文‖【风采之声★强音朗诵团】审稿‖海梦‖中国七台河
作者‖于歌‖中国沈阳
音频‖艾鹿儿•丝语‖中国太原
诵读‖艾鹿儿•丝语‖中国太原
制作‖于歌‖中国沈阳
图片来源于网络

我眼中的儒家与道家
文/苏红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国家,博大深厚的文化精髓,孕育和影响着一代代人的思想与言行,也造就和熏陶着人们的品格与精神。岁月的累积和沉淀,让其绽放出光鲜艳丽的奇葩,穿越时空,在潜移默化地引领着人们的脚步,也润物细无声地塑造着人们的性情和灵魂。
千年的历史长河,流淌着无数智慧的浪花,其中,不能不提及两千多年前的“儒家”与“道家”。读过诸多的儒道书籍,横纵对比,将所思所想、所感所悟写意抒发。

儒家,推崇“礼、仪、仁、智、信”,其代表人物是孔子和孟子,代表作是《论语》,以及脍炙人口的《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等。道家,崇尚的是遵循内心世界的超越与完善,追求恬适、淡泊与洒脱,其代表人物是老子和庄子,代表作是《道德经》和《南华经》。
儒家与道家,存在着外在形式与内在意涵的诸多不同。
从外在的呈现上,儒家,弘扬和渲染的是“人道”,重在规范思想道德,引领言谈举止,用有形的各种条框去要求人,指引人,最终将人塑造成文明守纪,谦逊有礼、有一定道德素质与涵养的“有形”的个体。而洞悉道家,提倡和修行的是“天道”,提倡不违背事物本身的规律,提出“道可道,非常道,大道自然”的哲学思想与“逍遥游”的超然境界。

从广袤境界而言,儒家教给我们入世,用各种礼仪准则,扎根生存的土地,去打造符合社会要求的人;而道家教给我们出世,在凡尘之中,诸事不刻意为之,倾听内心的声音,找到真正的自我,实现品性的超越。儒家教给我们的,是在社会上践行的方式和能力,因此人与人之间要有礼仪;而道家告诉我们的,是找寻飞翔在天空中的理想,因此每个人要遵循内心的意愿。
儒家与道家,尽管有些观点看起来是冲突和矛盾的,但是当作用于一个人的时候,却形成了一种互补。可以说,正是儒、道相生相济,孕育了中国人的人格。一个人从出生开始,在父母的潜移默化引导下,学习日常礼貌和行为习惯,到了入学以后,在老师的教育中,进一步规范言谈举止,向文明守纪、知行统一不断完善,这就是实践儒家思想的用外在规矩准则来缔造和谐。当修完学业,走入社会,参加工作,在遵纪守德之外,还会逐步关注内心世界,追寻灵魂的自由自在。这样的境界,便是道家所提倡的“虚无”和“逍遥”。正是这样儒、道的互补,才让我们既是社会上彬彬有礼的文明之人,同时也是追求更高远境界的超然物外的洒脱之人。这便是儒、道同作用于一个人身上所呈现的结合。

儒家,更注重外在的道德修为,而道家,则更偏重内在的灵魂放飞。儒道相依,共同作用,互补共存,孕育了一个人的礼仪、道德,知性、善良,也熏染着一个人的心灵,让其更加接近本真。
儒家是外在有形的躯体,道家是内在无形的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