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并六国围绕着宜阳的争夺战
随着韩、赵、魏三家分晋,历史进入了战国时期。起初,韩、赵、魏三家结成联盟,打败了齐、秦、楚等大国,成为较强盛的国家。据《史记•秦本纪》记载,韩、魏攻占函谷关、武关后,共塞秦国东进之途,使秦国“僻在雍州,不与中国诸侯之会盟”。后来由于联盟破裂,才使齐国、秦国逐步兴盛起来。
战国中期,魏国军队首先攻打赵国,赵国请齐国帮助退兵。魏国内部空虚,大军事家孙膑带领齐国的军队直接去打魏国的首都。魏国军队本已攻破赵国首都,听见自己的国都告危,便急忙从赵国撤军回去自保。没想到刚走到半路,就遇上了埋伏的齐国军队,齐国军队堵住魏国军队,打了个大胜仗。这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战例“围魏救赵”。
两年后魏国进攻韩国,齐国的军队在孙膑的指挥下围魏救韩。齐军假装后退。第一天撤出后营地留下的炉灶足够做10万人的饭,第二天留下的炉灶只够做5万人的饭,第三天留下的炉灶减少到只够做3万人的饭。魏军从炉灶的数量推测,以为齐军大量逃亡,于是挑选了精锐的士兵,追赶齐军,一直追到马陵(一说在洛宁东宋镇马村境内,前些年在马村出土有一块古碑,上载此地曾是马陵道,但与大多史料记载不符,待考),结果被埋伏在这里的齐军彻底打败。这就是著名的 “马陵之战”。两次战役后,齐国取代了魏国称霸中原。
马陵古道
马陵道古碑拓片
战国后期,秦国力量越来越强,东方六国都不能单独抗秦,公孙衍与洛阳人苏秦,先后游说六国,联合抗秦,称为“合纵”。秦国用魏国人张仪,劝说各国帮助秦国进攻其他的弱国,叫做 “连横”。合纵连横的斗争,持续了很长时间。那时候,各国为了自身利益,时而加入 “合纵”,时而加入“连横”,反复无常。“朝秦暮楚”就是这么来的。
终于,历经多年会战,苏秦的合纵战略宣告破产,秦国采纳了张仪“远交近攻,逐个击破的连横战略。而秦国选择的第一个目标就是韩国。因为韩国离秦国最近,且在六国中势力最弱。而要进攻韩国,必须首先拿下韩国重镇宜阳。因为宜阳曾是韩国的国都,也是中原西部的屏障。当时苏秦就曾说:“韩东有巩洛、成皋之固,西有宜阳、长阪之塞。”可见其战略位置十分重要。正因如此,秦国决定先从这里突破。
秦国东进灭韩的战略决策确定以后,就连年不断向韩国发动战争。公元前391年,秦出兵攻打韩国宜阳,占领今洛宁、宜阳境内的六个城邑;公元前356年,秦伐韩,袭取宜阳。此后的近百年间,秦国曾多次远途劳师,攻打宜阳。其中有两次战争打得异常激烈,同时对秦国的东进战略也具有决定性意义。
公元前293年,秦取宜阳后,又攻占了附近洛宁、渑池境内的五座城池。韩魏元气尽伤,自此一蹶不振。这场战争,再次打开了强秦入周问鼎、逐鹿中原的大门。
公元前256年,秦国灭掉了周朝最后两个封国之一的西周国;7年后,又灭掉了东周国,宣告了周王朝的彻底终结。
秦王政十六年(前231年)九月,韩国南阳守腾主动投降并献出南阳地(今河南境太行山南、黄河以北地区)。秦国接收后却以该为“桥头堡”。做好最后进攻韩国的准备。
秦王政十七年(前230年),秦军突然南下渡过黄河进攻韩国,一举攻克韩都新郑(今河南新郑),俘获韩王安,继而占领韩国全境。韩国宣告灭亡。秦国选在宜阳设立宜阳县,在阳翟(今河南禹州)设立了颍川郡,又过了28年,秦国尽灭六国,建立了天下一统的大秦帝国。
秦于公元前221年,在全国修筑驰道,其中,宜阳还是关中通往洛阳驰道的主要站点,秦始皇四次东巡,皆过宜阳,并驻跸于此。
据史料记载,在战国时期,仅大规模的战争就有222次。其中秦国发动的战争就有93次,杀敌181万人。
战国七雄形势图
最后,还有一段插曲。在洛宁至今还流传着西施和范蠡美丽而凄婉的爱情故事。说是在吴国灭亡后,范蠡和西施悄然出走,离开了那块是非之地,来到豫西山区的洛河岸边,过着恬然自得的隐居生活。至于范蠡和西施最终去了哪里,历史上有多种传说,有人说他们乘扁舟游五湖去了,也有人说西施被沉江,而范蠡隐姓埋名跑到山东陶丘,改姓朱,做起了大生意,最后成了名扬天下的“陶朱公”。当然,在洛宁流传着一种说法,并有实证——洛宁西部山区确实有一个村子叫“西施”(修故县水库时被埋在库底),与此不远,在卢氏境内还有一个村子叫“范蠡”。据当地百姓回忆,这里过去有个沙滩叫“西施滩”,有片台地叫“晒衣坪”,河对岸还有个“西施庙”,甚至还有个“西施坟”。不管是真是假,这至少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爱情和美好生活的向往。
来源:《洛宁史话》
作者: 周流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