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波携程 书画同行——走进北京》之静观十三陵(12) 每天更新 转发有礼
静观十三陵之十二
在今天的这一节中,我们首先到碑亭静观了解一下。
据相关资料介绍,十三陵的碑亭,位于神道中央,是一座歇山重檐、四出翘角的高大方形亭楼,为长陵所建。亭内竖有龙首龟趺石碑一块,高6米多,上题"大明长陵神功圣德碑",碑文长达3500多字,是明仁宗朱高炽撰文,明初著名书法家程南云所书。该碑的碑文作于1425年,也就是洪熙元年,碑石却是1435年,也就是宣德十年才刻成的。在碑阴面还刻有清代乾隆皇帝写的《哀明陵十三韵》。碑文详细记录了长、永、定、思诸陵的残破情况;碑的东侧是清廷修明陵的花费记录;其西侧是嘉庆帝论述明代灭亡的原因;碑亭四隅立有4根白石华表,其顶部均蹲有一只异兽(略之)。华表和碑亭相互映衬,显得十分庄重浑厚。 在碑亭的东侧,原建有行宫,为帝后前来祀陵时的更衣处,当然现已无存。

十三陵碑亭
叙述到这里,我们再到石雕群静观一下。
据相关资料介绍,石雕群是陵前放置的石雕人、兽,古称石像生(石人又称翁仲)。从碑亭北的两根六角形的石柱起,至龙凤门止的千米神道两旁,整齐地排列着24只石兽和12个石人,造型生动,雕刻精细,深为游人所喜爱。其数量之多,形体之大,雕琢之精,保存之好,是古代陵园中罕见的。
我们注意到,石兽共分6种,每种4只,均呈两立两跪状,将它们陈列于此,赋有一定含义。例如,雄狮威武,而且善战;狮为传说中的神兽,善辨忠奸,惯用头上的独角去顶触邪恶之人,是象征守陵的卫士;麒麟,为传说中的"仁兽",表示吉祥之意;骆驼和大象,忠实善良,并能负重远行;骏马善于奔跑,可为坐骑;石人分勋臣、文臣和武臣,各4尊,为皇帝生前的近身侍臣,均为拱手执笏的立像,威武而虔诚。在皇陵中设置这种石像生,早在两千多年前的秦汉时期就有了,主要起装饰点缀的作用,以象征皇帝生前的仪威,表示皇帝死后在阴间也拥有文武百官及各种牲畜可供驱使,仍可主宰一切。
我们再聊聊棂星门。
关于棂星门,有关资料显示:棂星门又叫龙风门。由四根石柱构成三个门洞,门柱类似华表,柱上有云板、异兽。在三个门额枋上的中央部分,还分别饰有一颗石雕火珠,因而该门又称“火焰牌坊”。龙凤门西北侧,原建有行宫,是帝后祭陵时的歇息之处。
离开了十三陵,我的感慨颇深:是震惊、震撼,还是什么,连我自己似乎也说不清……
北漂的十几年,我先后3次来到十三陵,静观其壮观的建筑群……
每次前往归来,总有朋友问我感觉如何?我总是直言不讳的说一句感慨万千。到底感慨什么?感慨多少?自己也说不清楚,但我最最想说的是,这里的一切一切,都包含着古代劳动人民的血汗,除此之外,我真的说不出什么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