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波携程 书画同行——走进北京》之静观十三陵(8) 每天更新 转发有礼
静观十三陵之八
按照昨天阐述的内容,今天我们首先静观一下明景陵。
那么明景陵的具体情况又是怎样的呢?明景陵位于天寿山东峰(又名黑山)之下,是明朝第五代皇帝宣宗章皇帝朱瞻基(年号宣德)与皇后孙氏的合葬陵寝。
据相关资料介绍,其神道从长陵神道北五空桥南向东分出,长约1.5公里,途中建单空石桥一座。陵宫朝向为南偏西,占地约2.5万平方米。宝城因地势修成前方后圆的修长形状,前面的二进方院和后面的宝城连成一体。中轴线上依次修建祾恩门、祾恩殿、三座门、棂星门、石供案、方城、明楼等建筑。

十三陵
这里我们还是需要进一步说明一下,景陵内的祾恩殿台基,仍是嘉靖年间改建后的遗物。从遗存的明代殿宇檐柱柱础石分布可以看出,该殿原制面阁五间,约31.34米,进深三间,约16.9米,后有抱厦一间,面阔8.1米,进深4.03米,前面的御路石雕二龙戏珠图案,比献陵一色云纹,显得更为精致壮观一些。
另外,祾恩门、祾恩殿的台基上还有清代改建后遗留的柱础石,神功圣德碑亭仅存石碑及台基。
关于十三陵中的明泰陵,位于笔架山东南麓,这里又称“施家台”,或“史家山”,是明朝第九代皇帝孝宗敬皇帝朱祐樘(年号弘治)及皇后张氏的合葬陵寝。
据有关资料介绍,泰陵的陵事筹划是在明孝宗去世之后。据《明武宗实录》记载,武宗即位后,即着手筹办孝宗丧事。礼部左侍郎李杰、钦天监监副倪谦和司礼监太监戴义对武宗说:“茂陵西面有个叫施家台的地方,是个建陵的吉地,大行皇帝的陵寝可以在那营建。”工科右给事中许天锡也向武宗建议,派廷臣中精通风水术的人,前去复视一次。他还提议:“如有疑,亟移文江西等处。广求术士,博访名山,务得主势之强,风气之聚,水土之深、穴法之正、力量之全,如宋儒朱熹所云着,庶可安奉神灵,为国家祈天永命之助。”礼部亦赞成这个提议。于是,武宗命太监扶安、李兴、覃观及礼部右侍郎王华等人前往施家台看视,最后确定在那里营建孝宗陵寝。
这里我们还是要具体地说明一下,弘治十八年六月五日,陵园正式动工,并定陵名为泰陵。太监李兴、新宁伯谭佑、工部左侍郎李鐩提督工程,五军都督府及三大营官军上万人供役,历时4月,玄宫落成,于该年10月19日午刻将孝宗葬入陵内。正德元年,也就是1506年3月22日,陵园的地面建筑也全部完成。
另外,泰陵在清康熙时有的建筑即已残坏。《帝陵图说》记泰陵祾恩门情况,“今左右两门坏,垒石以塞门”。此后,清乾隆五十至五十二年,也就是1785-1787年,陵园建筑曾经修葺,修葺情况除三座门由琉璃花门改建成砖砌冰盘檐式门楼外,余同茂陵。其现状较茂陵残坏最为严重。
还有一点需要说明,明朝弘治皇帝祐樘还是中国封建社会皇帝中唯一的一个只有一个女人的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