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波携程 书画同行——走进北京》之静观十三陵(7) 每天更新 转发有礼
静观十三陵之七
今天我们先说一说明庆陵。
那么,十三陵中的明庆陵的详细情况到底如何呢?
我们通过相关资料获悉,明庆陵,位于北京市昌平天寿山陵内黄山寺二岭南麓,是明朝第十四代皇帝光宗贞皇帝朱常洛(年号泰昌)和皇后郭氏、王氏、刘氏的合葬陵寝。
另据有关资料介绍,庆陵的地下玄宫自天启元年,也就是公元1621年的3月定穴营建,7月29日合龙门,历时4个月时间,耗帑银150万两,且工程质量精细,除玄宫全部用石料外,其“后、中、前殿”,有“重门相隔”。
天启六年,也就是说公元1626年陵墓地面建筑完工。其陵园建筑由神道、陵宫及陵宫外附属建筑三部分组成。神道上建单孔石桥一座。近陵处建神功圣德碑亭遗作,亭内竖碑,螭首龟跌,无字。

十三陵
我们还获悉,其陵宫的建筑总体布局呈前方后圆的形状,占地约2.76万平方米。前面有两进方院,彼此不相连接,在二进院落之间有神道相连,并于第一进院落后建单空石桥三座。第一进院落,以祾恩门为陵门,单檐歇山顶,面阔三间,其院内建祾恩殿及左右配殿,各五间,神帛炉两座。
在第二进院落,前设三座门,内建两柱牌楼门及石供案,案上摆放石质香炉,驻泰、花瓶各二,方院之后为圆形宝城,在宝城入口处建有方形城台,城台之上建重檐歇山式明楼,楼内竖圣号碑,上刻“大明”“光宗贞皇帝之陵”。
此外,明楼后宝城内满填黄土,中央夯筑上小下大的圆柱形体为宝顶,底部直径约28米。冢前拦土墙与宝城墙等高,并与宝城城台及两侧墙体围成一个平面近于“月牙”形状的院落——哑巴院,院内有随墙式琉璃照壁。零工外还有一些附属建筑,如宰牲亭、神厨、神库、祠祭署、神宫监、朝房、果园、榛厂、神马房等。
我们再走近明茂陵看一看。
有关资料显示,明茂陵位于裕陵右侧的聚宝山下,是明朝第八代皇帝宪宗纯皇帝朱见深(年号成化)和王氏、纪氏、邵氏三位皇后的合葬陵寝。
我们还从有关资料的介绍中获悉,位于裕陵右侧的聚宝山下,是明朝第八帝宪宗纯皇帝朱见深(年号成化)和王氏、纪氏、邵氏三位皇后的合葬陵寝。
叙述到这里,我们还是走近茂陵的建筑看一看。茂陵在清初时保存尚好,而且祾恩殿内的陈设也保存较多。顾炎武《昌平山水记》记载顺治、康熙年间茂陵的情况是: “十二陵惟茂陵独完,他陵或仅存御榻,茂陵则簨虡之属犹有存者。”至清朝末年,祾恩门因年久失修已经倒塌,民国年间祾恩殿本已残坏,又被拆毁。
关于明康陵,我们在这里也尽可能地阐述一下。
明康陵,位于金岭,又名莲花山或八宝莲花山的东麓,是明朝第十代皇帝武宗毅皇帝朱厚照(年号正德)和皇后夏氏的合葬陵寝。
据说建陵时,用了一年时间,其总体布局沿袭前制,呈前方后圆形状。该陵建于正德十六年,也就是1521年,占地2.7万平方米。明末,康陵曾遭到烧毁,在清朝乾隆年间,又曾进行整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