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波携程 书画同行——走进北京》之静观十三陵(6) 每天更新 转发有礼
静观十三陵之六
接着昨天的话题,今天我们再来说一说十三陵中的永陵。
明十三陵中的永陵位于阳翠岭南麓,是明第十一代皇帝世宗肃皇帝朱厚熜(年号嘉靖)及陈氏、方氏、杜氏三皇后的合葬陵寝。
据有关资料显示,永陵大约经过7-11年的建设,永陵营建大体告成。建成后的永陵与其他陵相比,确实有两大独特之处。
一方面,是规模比较宏大。在古代,陵园规模的大小,取决于陵园殿庑、明楼及宝城规则。按照《大明会典》的记载,永陵宝城直径为81丈,裬恩殿为重檐七间,左右配殿各九间,其规制仅次于长陵,而超过献、景、裕、茂、泰、康六陵制度。其裬恩门面阔五间则与长陵相等,其后仅定陵与之同制。

十三陵
另外我们注意到,永陵的方院和宝城之外,还有一道其他陵都没有的外罗城,其制“壮大,甃石之缜密精工,长陵规画之心思不及也”。外罗城之内,左列神厨,右列神库各五间,还仿照深宫永巷之制,建有东西长街。古人设计了外罗城,以便将皇妃们埋葬于外罗城之内,其布葬的位置则拟在宝山城之外,明楼之前,亦即明楼前左右宫墙之外,左右相向,依次而袝。后来,世宗的皇妃们的墓窒虽然没有按原议定的方案,修在外罗城内,但外罗城则按原定计划修建了。
接下来我们再来介绍一下明献陵。关于明献陵,我了解的不是很细,但我深知献陵是明朝第四位皇帝仁宗昭皇帝朱高炽(洪熙)和皇后张氏的陵寝,就位于天寿山西峰之下,长陵的旁边,目前封闭,没有对外开放。
根据有关资料的介绍,陵寝制度确实比较俭朴。其神道从长陵神道北五空桥北分出,长约1公里。途中建有单孔石桥一座。路面为中铺城砖,两侧墁碎石为散水,十分俭朴。其朝向为南偏西200,占地仅4.2万平方米左右。其陵殿、两庑配殿、神厨均各为5间,而且都是单檐建筑;门楼(祾恩门)则仅为3间;城下券门改为更简单的直通前后的形式。照壁则因之不设于券洞内而设于方城之后,墓冢之前。上登明楼的礓石察量路则改为设于宝城之内的方城左右两侧。
由于献陵陵制不追求奢华,所以,前人在述及明陵时有“献陵最朴,景陵最小”之说,它为此后的明陵建筑树立了楷模。
不仅如此,明献陵还有一个特点,这就是祾恩殿和方城明楼在院落上彼此不相连属。前面以祾恩殿为主,建有一进院落,殿前左右建两庑配殿和神帛炉。院的正门,是祾恩门,也即陵园的大门,门前出大月台,院后设单座门一道。后面以宝城、明楼为主,前出一进院落。院内建两柱棂星门、石供案。院门为三座单檐歇山顶的琉璃花门。此外,二院的之间,隔着一座小土山,也就是影壁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