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散文)故乡的歌
作者:陈昌文
我原籍是蓝田县红门寺乡板厂村。位于西安市东南,南枕秦岭,北依横岭,是华夏文明最早的萌发地之一。举世闻名的蓝田玉名列中国“四大名玉”,以周礼“玉之美者为蓝”而得名蓝田,相传秦始皇传国玉玺即为蓝玉所制。
板厂村座落在秦岭延伸腹地一带。东临甘坪村,西接狮子沟村;北与七安子相邻出山沿途经玉川,辋川;南与柞水县宽沟村接壤,延伸革命老区葛牌,九间房。一条小溪由南向北贯穿全村。这里原本是一片茂密的原始森林,鲜有人迹。据碑文记载我祖先原是江南省一带,系刘邦谋士陈平之后裔,曾辗转安庆府,于清嘉庆年间逃难至此,伐木垦地。后至民国期间陆陆续续的来了人家,直至解放后由柞水宽沟又来了几户。一组花儿坪,各种野花争奇斗艳,系天然的花园;二组地势较平坦且低洼,人们在这里种植豆类,年年丰收,所以将这里称之为小豆洼口;三组阳沟,一曰这里见日光时间长,二曰人们在这里牧羊;四组沈家岭,最早是由沈姓人家在此居住而得名。

因地处秦岭主峰脚下,地貌以山岭、沟岔为主,平地较少,多为坡地。受季风影响,降雨相对丰富,湿润温暖的气候适宜植物生长。野猪、野羊、野兔、锦鸡等野生动物数量众多,生态环境优美。随着村民对四周山野的不断开发,自然生长的森林被人工种植的核桃、板栗林取代,林业经济不仅保护了自然环境,更使村民收入有了保障。
长期以来,这里民风淳朴,邻里之间相亲相爱,红白喜事全村相助。光绪三年时湖北郧阳县遭受水灾,大批灾民四处乞讨,沿途卖唱来到板厂村,他们拖家带口,靠“化谷物”维持生计,曲调悦耳动听,人们将其所唱称之为“化谷调”,融合了当地山歌、民歌、小调,兼收渭南华阴秧歌、迷胡与商洛带乐器而且蹦蹦跳跳的动作演艺,所以又称之为“花鼓调”。形成了浓郁的地方特色的跑船、走马、秧歌等文艺,充满乡土气息。如《十劝郎》中的“劝郎要发奋,庄稼为根本,四季辛劳五谷丰登。劝郎起早床,三早当一晌,大富由命,小富由勤。”每每听来无不令人心旷神逸,尤有所思,亦有所想,更是神往,具有一定的地域性的传承价值,流传至今。

今年正月我回到离别近七十年的故乡,聆听了板厂姑娘唱的″劝郎祭祖坟,莫忘前辈人,前辈操劳都为后辈人。麻绳打草鞋,一代传一代,后辈儿孙照样来。”情真意切,哙汁人囗,音韵曲调婉转流畅,旋律与地方民歌和山歌有机相融合,既有南方音乐的温柔、细腻、婉约之美;又有北方音乐的粗犷、直爽、豪放之美。时而如潺潺流水,娓娓向人们道来;时而似热水沸腾,温暖直入观众心窝,质朴的歌词与音乐魅力四射,美不胜收。衬托着这里青山逶逸,峰峦叠障,奇花野滕幽谷。瀑布溪流伸向远方,吸引了众多的贤人雅士、文人墨客寄情山水,放歌吟咏。自古唐宋时就有王维、宋之问、王缙、崔兴宗卜居于辋川,作诗绘画,展示自己的才华,影响着世世代代的子子孙孙,还有“雪拥蓝关马不前”的韩愈悲壮,均被人们以方言土语编唱出来。当然,唱腔,曲调各异,分门别类。而且简单,易记易唱。老百姓喜欢能够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而且能使人更容易在嬉笑中传递情感,让人喜闻乐见,所以经久不衰。
我也喜欢山歌、花鼓子、民歌。后经与朋友交谈,从南方一路传至陕南安康、商洛、汉中都有相同的山歌、民歌、花鼓调,流传广泛,所以2009年陕西省人民政府将其花鼓调录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使之能够发扬广大,继续影响后辈人,“麻绳打草鞋,一代传一代”。



陈昌文,男,1951年8月出生,中共党员,大专文化,易经世家,周至县楼观镇军寨村人。本人酷爱学习,法律专业工作,业余向诗词专家月人老师学习诗词,写散文已成嗜好。近十年来作诗填词达五千余首,另有散文。每篇均以现实生活为题材,弘扬正气,鞭鞑时弊,而得赞誉。
(刊头题字:育平 编辑:诗韵楼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