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说,是分门别类的成系统的理论。
这里有两个关键词:系统、理论。
系统,哲学上的解释是指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构成的具有位的结构和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通俗、简明地说,系统就是有条理、有顺序、成整体。系统的反义词是零碎、杂乱、不完整。某种理论若不成系统,就还算不上学说。如胡适先生所言:“凡成一种科学的学问,必有一个系统,决不是一些零碎堆砌的知识。”①
理论,是“理”和“论”的结合。理是通过对现象外在状貌、形式的观察、认识,和对现象内在原因、规律的探索、分析、判断、推理、验证,从而抽象、归纳出来的概念系统。论是将这个概念系统以精准、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综之,理论是对现象外在形式的认识和内在原因、规律揭示、论证的,以精准、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概念体系。
那么,龙学就是全面、系统的关于龙的理论,即全面、系统地研究龙文化的学说。它是由表及里地、全面深入地、抽象概括地对龙的发生、定义、本质、功能、类型、形式、结构,与发明者、使用者的关系,展现、演变、继承、传播规律等等的揭示、论证和表述。它不是有关龙的各种零碎知识的集合、堆砌。也就是说,有关龙的各种零碎知识的集合、堆砌,可以属于龙文化,但不属于龙学。
对于中国龙学奠基人的认定,笔者认同王东先生的观点:孔子不仅是中国儒学理论奠基人、义理学派的孔门易学奠基人,而且是中国龙学奠基人,中国龙文化的理论奠基人。②理由是:“晚年孔子‘学易——传易——解易’过程中,创立了别开生面、独具一格的孔门易学和孔门龙学。”孔门龙学主要有“龙德论——君子大德论”“龙位论——六位时成论”“龙道论——安身崇德论”“龙神论——御天行雨、天下太平论”③四个理论要点。
当然,孔子毕竟是在研究《周易》时涉及到龙学的,因此,其研究属于初创性质,其理论有不够明晰、不够全面、不够系统的局限。
那么,可以这样说,中华龙从距今八千年甚至上万年的新石器时代早期,发明、发展、传承、演进到今天,尽管研究龙文化的著述已经很多,但事实上还没有一部龙学。龙学是关于龙的成系统的理论。那么,如何形成、建立这样的理论呢?也即如何构建龙学的理论体系呢?
龙的形象给笔者以启发:龙是由龙头(包括龙发、龙额、龙眉、龙眼、龙耳、龙鼻、龙口、龙牙、龙舌、龙颡、龙颌、龙须)龙颈、龙身、龙足、龙尾、龙鳞等结构而成的,而龙的学说呢,也必然涉及龙的哲思、龙的发生、龙的生物、龙的天象、龙的考古、龙的神话、龙的民族、龙的民俗、龙的政治、龙的精神、龙的艺术、龙的创造、龙的符号、龙的信仰、龙与道学、龙与儒学、龙与佛学等各个方面。那么,龙学,也就可以由龙的哲学、龙的发生学、龙的生物学、龙的天象学、龙的考古学、龙的神话学、龙的民族学、龙的民俗学、龙的政治学、龙的精神学、龙的艺术学、龙的创造学、龙的符号学、龙的信仰学以及龙与道学、龙与儒学、龙与佛学等结构而成。当然,这样的结构应当像龙一样,是有机的、成系统的、生动活泼的,而不是无机的、杂乱的、僵化死板的。
——————
①胡适:《清代学者的治学方法·之七》,原载1919年11月、1920年9月、1921年4月《北京大学月刊》第5、7、9期。原题《清代汉学家的科学方法》,收入《胡适文存》时作者作了修改。《胡适文存》(影印本),外文出版社2013年版。
②参见王东:《龙是什么——中国符号新解密》,中央编译出版社2012年版,第104—105页。
③“龙德论”“龙位论”“龙道论”由王东提出,“龙神论”王东原作“龙威论”,笔者觉得用“龙神论”比用“龙威论”更恰当,故改之。
作者简介:庞进,龙凤文化研究专家、作家。龙凤国际联合会主席、中华龙文化协会名誉主席、西安中华龙凤文化研究院院长、西安日报社高级编辑。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理事,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特约研究员,中华龙凤文化网(www.loongfeng.org)主编,加拿大西安大略出版社副总编辑。1979年开始从事文学创作和文化研究,出版《中国龙文化》《中国凤文化》《中华龙凤民俗》《中国祥瑞》《灵树婆娑》《龙情凤韵》等著作三十多种,获首届中国冰心散文奖、首届陕西民间文艺山花奖、西安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等奖项八十多次。有“龙文化当代十杰(首席)”之誉。微信号: pang_j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