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 庆 和
白塔啼。
五泉啼。
兄长辞阳驾鹤西。
金城损骠骑。
别离思。
悲哀思。
抗美援寮军马嘶。
九州山水知。

注:惊闻王传柏老首长今年2月27日下午逝世,不胜悲痛,填词一首,以表哀思。
二0二二年二月二十八日

王传柏副参谋长是我学习的首长。七四年春节刚过,团里组建抗美援老先遣队,警卫配备方案里计划给老挝翻译配一名警卫员,连队上报名单后,团里以我那位战友没有入党为由退了回来,连队决定我去给老挝翻译当警卫员。于是我们连队组建了警卫、通讯、测绘、电台先遣班,我任警通班班长,瞿乃忠任副班长,王振军是张副团长的警卫员,田顺芝是何副政委的警卫员,是当然的成员,我们连由副连长许玉成带队,我们于3月初在张副团长等首长率领下,一连、六连、团直320余人从兰州岀发,途经天水、绵阳、成都、昆明等各大城市,到达云南楚雄驻扎下来,进行岀国前教育和培训。王副参谋长是刚提拔任用的团首长,我们连队还没有来的及给他配备警卫员,我自觉主动跟他当起了警卫员。王副参谋长责任心特别强,技术业务过硬,那时他年富力强,精力旺盛,是忘我工作的拼命三郎。我成天跟着他跑工地,到现场,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好象他浑身有使不完的劲,没有节假日、星期天,整天除了吃饭睡觉,就是工作。他待我很喜欢也很客气,不象其他首长那样使唤我们,他老和我开玩笑,小李岀门四件宝:手枪、水壶、砍刀和草帽,这是我们到工地的必备物品。记得有一天晚上,老挝有两位村民到我们先遣队团直驻地报告,我们用于水上交通的汽艇,不知因何原因,解开固定汽艇的缆绳,已经被南乌江的大水冲到下游,让我们去人开回来。那时老挝王宝政权在美国支持下还没垮台,全国还没有解放,对敌斗争十分严峻。王副参谋长听完汇报后,非常警惕地带我们察看了现场,果断决定由他带队,由我、王振军,汽艇司机一起,坐老挝村民的船只去开回汽艇。为防来人有诈,他周密安排我面向船尾坐船头,王振军坐船尾,让我们子弹上膛,保险打开,只要来人跳水就开枪。我们坐船约个把小时,在下游找到并开回汽艇,并连连向老挝村民致谢。第二天说起头天夜晚找船经历,我说其实不用首长亲自去,他打断我的话头说:你小子的命就不值钱?!不太好听的语言,把我对他的感情拉的更近。还有一件我一生难以挽回的事件,在先遣队有一天跟王副参谋长到一连施工现场,我中午从工地回来感染过敏,浑身起了铜钱大的红疹,我在卫生员处取回息斯敏,为了尽快治好病,我加倍服了药,我中午饭没吃,就晕糊糊的倒在同乡战友袁照勇的床上睡了。不知过了多长时间,王副参谋长见连队正在擦枪,叫我起来也乘机擦擦枪,我答应了就是起不来,过了一会他又叫我,并开玩笑扭着我耳朵让我快起来,我迷迷糊糊走到我好同学姚文礼他们班,用他们枪布和枪油擦完了两支手枪和冲锋枪,我鬼使神差的把冲锋枪装上了实弹夹,在试枪时枪走火了,枪声惊醒我,我卸下实弹夹,退出枪膛的实弹,王副参谋长和连队干部闻枪声跑过来,见是我枪走火,安慰了几句我,并让大家散开了。事后连队没有给我处分,我在心里想:肯定是王副参谋长包庇了我,我更感激他,只想干好工作,弥补我的过错。还记得有一天深夜,我跟王副参谋长、司令部参谋何国亮从工地返回驻地,车行至南乌江大桥(当年还没有建桥,过江靠舟桥营摆渡)北岸,在路上遇见一条大蟒蛇,由于夜晚漆黑,加之车灯光暗,开始司机以为是一棵比碗口还粗的树拦在路上,急刹车并告诉我们,有棵树木横拦在公路上。这时王副参谋长十分警惕,让我们实弹上膛,做好应急准备,防止敌特埋伏,搞突然袭击。待我们急促下车,准备应对敌特突袭时,司机在车的头部,顺车灯发现原来是一条大蟒蛇横卧在公路上,我们才松了一口气。这时我建议用冲锋枪点射打死大蟒蛇,王副参谋长厉声制止我:“小李,别乱来,我们要爱护老挝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待我们大声敲打路面和车辆后,大蟒蛇才缓缓离开公路,我们也安全返回营地。事后王副参谋长临危不惧,高度自觉的纪律观念,给我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还记得先遣队期间,有一天我跟王副参谋长去勘踏施工便道,在一处高山峡谷涧,山高林密,藤蔓缠绕,我用砍刀在前面开道,惊动了挂在三十多米高的大树上的大于水桶的大黄蜂窝,突然一大群大黄蜂向我们扑来,由于王副参谋长只顾招呼我们快躲避,自己却被一只大黄蜂扎上了右眼,顿时脸的右部肿了起来,右眼肿的像个大水玲铛,我劝王副参谋长回驻地让卫生员医治一下,他却说:“大部队马上开进,这处险点便道还没有攻下,我怎么能轻伤就下火线呢?”就是这样,他没有休息一天,我在心里想:王副参谋长真是我学习的榜样啊!七十年代末,我到青海油田工作后,王副参谋长多次从兰州寄业务书藉给我,鼓励我学习业务。八十年代末,我们全家到兰州北道路看望老首长时,王副参谋长的爱人做了一桌地道的四川特色菜,热情地接待我们,那份亲切,那份友谊,发自肺腑,令我们终生难忘。时至今日,我们还保持友好交往。但内心深处还是为我的过失、为我的不争气,辜负了团首长的培养感到内疚,是我一生的创伤。王副参谋长对工作兢兢业业的态度,吃苦耐劳的作风,团结友爱的品德,无私奉献的精神,永远是我学习的榜样!
作者简介
李庆和,男,山东临沂人,五O后,在兰州从军,后转青海油田工作,退休定居北京。诗观:抒心志,言真情。

编辑制作:杜琴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