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说农历二月二龙抬头作者:李石
诵读者:牛丽君
今天我说说农历二月初二龙抬头。二月初二这天也被称为龙头节,它是我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之一,从近代史的角度诉说,这一天我国民间很多地方都会举行各种与龙相关的活动来祈求平安和丰收。
龙通常被中国人形容为中华民族的象征。我说的龙头节,虽然有人说二月初二这天龙抬头是个传说。但中国人每到仲春卯月之初的黄昏时分,都纷纷传说这天龙会抬起龙头,所以这天才称为龙抬头。历史上国人们庆祝“龙头节”,就是盼望春天能下一场春雨,让老天保佑今年能风调雨顺农业丰收。我是觉得,大多数北京人对二月二龙抬头这天为什么理发?听的传说很多,真正了解它文化内涵的人还是不多。
下面就由我来说:“为什么二月二龙抬头这天理发?”二月二龙抬头这天理发的人特多,是因为民间有一句民俗叫:“正月理发死舅舅”引起来的。虽然至今我还不知道这句的民俗不知道是怎么来的,但是这一句民俗却影响了很多中国人,有一些理发店甚至正月就不开门了。

一直等到农历二月份的二月初二这天,人们才会集中起来在二月二龙抬头这天理发。二月二龙抬头为什么理发?龙抬头理发有什么讲究?龙抬头理发有什么寓意?这个还得我从源头来说:俗话说“龙不抬头,天不下雨”,龙是祥瑞之物,又是和风化雨的主宰。
农历二月二,人们祈望龙抬头兴云作雨、滋润万物,就有了“二月二剃龙头”的说法。中国民间普遍认为在这一天剃头,会使人红运当头、福星高照。因此,民谣说“二月二剃龙头,一年都有精神头”。每逢二月二这一天,家家理发店都是顾客盈门,生意兴隆。

也因为二月二相传是蛰([zhé])龙升天的日子,而中国人素以龙为图腾,这一天“剃龙头”,体现出人们祈求神龙赐福的美好愿望。其实“正月剃头死舅舅”是误传。其实正月不能剃头在民间还是有多种说法,最有说服力的是清军入关后,汉人以“正月不剃头”来表达对明朝的思念,意为“思旧”。当时清军入关就有一种说法,叫“留头不留发”,当时的江浙一带对于留发这种制度非常的抵触,就在民间流传了一条“正月里不剃头,正月里剃头死舅舅”的民谣。其实“正月理发死舅舅”是对民俗文化的误传,有人理解“死舅”实际上是“思旧”、“思舅”的谐音导致,但实际上正月里理发了就会“死舅舅”是没有一点科学依据。
其实,民俗不是对人们“正月剃头死舅舅”的预言,而是在用“正月不剃头‘思旧’”的一种对清朝政府的抵抗,去咒骂清政府强行推广的“剃发令”。“正月剃头死舅舅”这种误传其实很久以前就有了,也不光是“思旧”这一个说法,过去人们对养生也非常的重视,认为正月里还比较冷。正月里理发,对人的身体也非常不好,把头发理了,头就会冷,人体的经脉大多和头相通。
头被冻着了,很容易生病,人们也都习惯了在农历的二月二开始理发,这天也被称为“龙抬头”,在这天理发,一年都会顺利。二月二龙抬头它是我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老百姓祈福的好日子,与其它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一样,其中包含许许多多的传说。

传说,古时候,人间里的一个皇帝因为耽误了祭天的时辰,所以使得天上的玉帝很生气。于是,他给海里的龙王下令,三年内不得给人间降雨。从那之后,人间连续三年干旱,田里的庄稼都枯死了,河里的水也几乎干涸的可以见底。
农田里面没有了收成,自然老百姓都闹起了饥荒。大家都没有粮食吃了,病的病,倒的倒,所有的人都束手无策。这时,龙王的小儿子青龙再也看不下去了,他不忍心看着人间的老百姓受灾挨饿。于是他趁着玉帝赴宴的时候偷偷地给人间降了一场雨。
第二天,玉帝知道了此事后大发雷霆。于是他下令把青龙压在一座大山下,山下还立了块石碑,上面写着:“青龙降雨犯天规,当受人间千秋罪。要想重登凌霄殿,除非金豆开花时。” 且说天下的老百姓们看了石碑,再看到青龙受罪,大家的心里都十分着急。但是大家绞尽脑汁也想不出让金豆开花的方法。就这样,到了第二年农历二月初二的这一天,人们从家里拿出许多的黄豆和玉米种子进行翻晒。
有个老人忽然发现,这些金灿灿的黄豆和玉米倒是挺像金豆的。于是老人立刻跑回家中让他的妻子到锅里去炒一炒,看看这些东西会有什么变化。炒了一会儿,黄豆和玉米里的水分也差不多都被炒干时,于是全部纷纷都爆裂开来。只听到“噼噼啪啪”的声音从锅里传出。老人一看,“呀!金豆开花啦!金豆开花啦!”这个消息立马在村子里传了开来,老人把这个方法告诉了全村的百姓。一传十,十传百,大家纷纷地支起锅灶,炒起了黄豆和玉米。炒好后,家家户户都在自己家的院子里摆上了桌子,点上了香炉。大家把炒熟的黄豆和玉米供了起来。

龙王得知了此事,把玉帝请到南天门观看。玉帝见人间家家户户的院子里都供着开花的“金豆”,只好下令赦免青龙,将他召回凌霄殿。让他做辅佐龙王给人间行云布雨。随即,天空一声霹雳,把大山劈成了两半,只听见“啪”的一声巨响,青龙冲破山石,抬起头长啸一声,腾空而起!然后,青龙冲上了云霄,翻腾了几下舒展身子。突然天上乌云密布,雷声滚滚。
青龙在老百姓们的头上盘旋了几圈,感谢天底下的人们的搭救之恩。老百姓们抬头望着青龙,嘴角上都露出了微笑。不一会儿,豆大的雨点“噼里啪啦”地从天空倾泻下来,百姓们都乐开了花。他们任凭雨点打在自己的脸上,感受着雨水的滋润。瞬间大地又复苏了起来,几天后稻田里、山间上又回到了以前生机勃勃的样子。老百姓的收成好了,稻谷及粮食都丰收了,生活自然也都过的好了。
从此以后,“二月二,龙抬头”的说法就流传了下来。所以每到一年中的二月初二,大家炒黄豆,爆玉米花吃。这寄托了人们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美好愿望。这个故事之后,民间至今都传颂了六句龙抬头俗语:一抬头,丰收在望好兆头;二抬头,福禄寿喜全都有;三抬头,烦恼霉运全溜走;四抬头,成功事业攥你手;五抬头,步步顺达争上游;六抬头,幸福健康到永久。除了“二月二剃龙头,一年都有精神头”的说法,除此之外,过二月二还讲究“沾龙气、吃龙食”。民间中流传着有八种“龙食”要记得吃,会给您健康好运。
下面由我来说这八说:一说、吃猪头肉——“挑龙头”二月二龙抬头有吃猪头肉的习俗,食猪头寓意“龙抬头”,经过卤煮的猪头看着色泽红亮诱人,看着很有食欲。“龙抬头”寓意新的一年开个好头,一切都吉祥顺利。现在许多北京人每年二月二会那天会买一小块猪头肉或酱肘子切了炒个菜来吃,图个好彩头。
二说、吃饺子——食“龙耳”饺子是很多人都爱吃的美味面食之一,俗话说好吃不过饺子,尤其是在北方,基本上逢年过节都有吃饺子的习惯,饺子有的形似耳朵,二月二吃饺子也被称之为“食龙耳”的意思,沾沾“龙气”的意思。二月二正是春天,可以做荠菜饺子吃,时令美味,鲜美又营养。
三说、吃芥菜饭——食“龙子”南方部分地区有二月二吃芥菜饭的习惯,这个季节的芥菜生长最好,鲜嫩营养,搭配煮好的米饭一起炒,做成芥菜饭,清香营养又好吃。对健康有益。而且人们比米饭形似“龙子”,也是跟龙沾边了,二月二吃它不仅健康,还图个好彩头。
四说、吃龙须面——图吉祥龙须面是一种常见的面条,比较细长,口感顺滑,因为名称和龙须沾边,因此二月二吃龙须面有“食龙须”的意思,除了龙须面其它的面条也可以的,吃面条也叫吃“龙须”。二月二食龙须面有“顺顺溜溜、顺心如意”的美好寓意。二月二这天给家人煮上一碗面吃,图个吉祥寓意。
五说、吃炸糕——食“龙胆”作为小吃的品种之一的炸糕表面金黄酥脆,里面的馅鲜香软糯,特别美味又解馋,很多人都爱吃,炸成金黄的炸糕被形似为“龙胆”,也算是跟“龙”沾边了,因此二月二吃炸糕被称作“食龙胆”。色泽金黄圆滚滚的炸糕,形似金元宝,也是图个吉利。
六说、吃龙卷一—食“龙鳞”在北京春饼是很受欢迎的应季食品,一片片的春饼被人们形容成“龙鳞”,也是跟龙沾边的食物了,搭配一些时令的蔬菜包裹卷起来吃,不仅美味还很有营养。所以在二月二这天在北京有许多家庭吃春饼正所谓食“龙鳞”

七说、吃炒豆——食“龙子”有二月二吃炒豆的习惯,传说中豆子被形容成“龙子”,跟上面的芥菜饭是类似的,二月二龙抬头为什么吃炒豆呢?是因为这么一句民谣“龙抬头二月二,吃豆豆,人不得病地丰收”。是人们寄予着劳动人民美好的期望,因此二月二适当的吃一些炒豆可以图个吉利和好兆头。
八说、吃龙眼(桂圆)——食“龙眼”桂圆是晒干的龙眼,我国包括北京地区有二月二吃桂圆的习惯,也是跟龙沾边的食物,二月二吃它也算是沾了龙气了,寓意一整年都圆圆满满,日子顺顺当当的,图个好兆头。而且龙眼的水分很足,香甜多汁,营养丰富,适当的吃一些也有很好的滋养补益作用。我说二月二龙抬头,就是通过诵读的方式让更多人了解其中蕴藏着许多传统文化的元素,仔细回味您就会体会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好了我说农历二月初二龙抬头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作者简介李石,男,1953年5月2日北京生人,民革党员,黄埔军校同学会毕业生第二代。2016年曾获民革中央第一届参政议政全国优秀党员个人。本人从上世纪80年代起热衷于老北京传统文化研习,主要研究传统节日文化为主,曾在2006年开始连续四年担任春节期间“北京市民最喜爱的庙会、灯会”评委,自2010年开始参与北京众多传统节日举办的文化活动的策划,策划和参与的活动有的获得北京市级的文化魅力大奖。自2011年起,曾多次在北京人民广播电台的《茶余饭后话北京》及其它多个栏目作为特约嘉宾多次录制有关北京传统节日民俗活动的介绍。2014年参与了第二轮北京地方志中《北京志-非物质文化遗产篇》西城部分的编写;和《北京西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图典》、《北京西城非物质文化遗产全景录》的编写工作。以民俗专家的身份投入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工作。2015年以手工艺从业者的身份代表丰台区参加在台湾高雄举办的第四届“北京特色周”活动。同年8月参加央视第七频道《四合院里过中秋》纪录片的策划与拍摄。2017年至2019年连续三年作为策划海峡两岸元宵节社区视频连线担任文化顾问并参与拍摄。2018年2月8日被丰台区委宣传部列为丰台区首都文化守望者称号。现为北京民间文艺家协会民俗委员会会员,北京诗词学会会员,西城区作家协会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