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旮旯闲话(459)
——安邦治国的源与流
作者:杨忠敏
读过世界史的朋友,对世界公认的四大文明古国应当不陌生。

所谓四大文明古国,是讲人类文明的原生态国度。幼发拉底河一一底格里斯河、尼罗河、印度河一一恒河、黄河一一长江,这些浩浩荡荡的大江大河孕育出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和中国这样的文明古国。
万年环宇还依然,瞬息恒宙在变迁。四大古国的文明,有的湮灭、有的式微、有的腐朽、有的变异,有的历久弥新……。中华文明,循着“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求实求是求新求真求善求美的精神,不断地革故鼎新、继往以开来,沉淀以创新,与时俱进,几千年间保持着东方文明强大的生命力。
毋须讳言,华夏几千年有过励精图治的辉煌,也有过酒醉纸迷的沉沦。甚至因政治昏庸、经济萧条、德道颓废、精神萎靡,面临过几近亡国灭种的悲惨又危机的时代。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巜黄河大合唱》的控诉和怒吼,《义勇军进行曲》的呐喊和警策,都刻錄着中华民族的危难、屈辱和不甘。还有某个时期狂风暴雨般的腐风败雨、纸醉金迷和权贵堕落。这些都是百年之险局,一时之存亡的历史殷鑑。

终有千难万险,时有风雨如磐,中华民族总是高屋建瓴,拨云见日,转危为机,浴火重生。这不得不提到安邦定国的文化渊源和理论张力。在儒释道的文献中,有关邦国平安稳定,让百姓安居乐业的论述俯拾即是,这些资治可鑑的论说,为历朝历代治国理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到了宋元明三代,商阜渐兴,国门洞开,种族崛起,格局挪移,中国社会在动荡之中艰难前行。于是,安邦定国这样的字眼就成为仕林文人关注的话题,案头文档也多了治乱的文字。

如果用现代意识来理解安邦定国四字,起码得说到如下几点:
一是任何时候都得有一颗强大而睿智的头脑。无论什么政治架构,运行的结果,就看能否保证决定国家前途命运的脑袋是否健康、卓越而有效。无法无意选择最优秀的人材进入领袖集团,甚至选用劣材庸材上位,时不时为历史留下恶政败笔。无疑是政息人亡,国运中断的主要原因。在政治上强调强化中心意识,维护中心权威,正是千百年历史的经验的结晶。

二是任时候都得有一幅坚强且挺立的脊梁,顶天立地,支撑起民命国脉。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总得有一批批挺直腰杆挺起脊梁的有识之士,站立历史潮头,开社会风气之先,呼天地之大道,吁命运之至理,托起国家民族命运。在世界民族之林中萎缩消亡的那些族类,脊椎病变软化而瘫痪是其灭亡的原因之一。我们这个泱泱大国因内奸而失权,因汉奸而战败的历史何止一二。而如今"带路党"、"大Ⅴ小鲜",更不乏其人。鲁迅先生赞颂"中国的脊梁" ,这是哲人的深刻见解。

三是要有一双强而有力的臂膀和拳头,能够拎得起历史的重负和时代重责,承担起国家民族的重托。伟人用"没有人民的军队,便没有人民的一切"这样精炼而铿锵的文字来说明武装力量承载着国家民族的命运。在一个竞争为基本生态的时代难免时不时出现恶性竞争的局面,这时人类必然会面临恶魔导演的战争。战场上就是看谁拳头硬,看谁出拳快,看谁拳法巧。对大国来说,百年不用,但用必勝。容不得软拳烂拳输拳,输掉一场较量,百年恶梦难醒。四是敏锐强烈的机遇意识,兴亡大事,审时度势,举全国之力,不偏不倚踢好临门一脚。当代史即证明,只要准稳狠地抓住历史瞬息闪现的机遇,乘机而为,乘势而上,就可能夺得先机,图强自新,不断发展进步。 
近日,俄乌之战,有诸多历史经验教训可借鑑。乌克兰的政客们三十年玩完一个强大国家,历史老人气得咬牙落泪!中国当代侏儒政客曾撰文攻击"英明"之论,影射时政,这类因私欲未达而泄愤国运者,历上称其为“国贼”。安邦定国还得警惕“國贼”作乱,这也不算题外话。
作者简介

杨忠敏,1950年出生,共和国的同龄人,经历过时代的风风雨雨。就个人来讲,沐浴着共和国的阳光,走过人生一段又一段里程。
军营里,最爱闻靶场上射击时飘出的硝烟味。最终,有幸走上血与火的战场。虽无前辈的艰苦卓绝,也不及先烈血沃中华,算是尽到一份固疆守土的责任。为祖国平安,站哨几十载,算是个合格老兵。
有幸在垂暮之年,生活在风清月朗,政通人和的好时代,常与战友们切磋互励,网上闲聊,真是人生之大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