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骥伏枥,笔耕不辍
——小记85岁出版自选集的何培基教授
陈昌华
岁末年初,突接一个加好友的微信。如今微信浪潮汹涌,想不接不看都难。点开一看,原来是多年没有联系的何培基教授。这个戏称自己“老80后”的老夫子,今年已85岁了。
加友后开始私聊,得知这位老骥伏枥,壮心未已的老教授这么多年一直笔耕不辍,刚刚由南海出版公司出版了一本40万字的《何培基作品自选集》,令人不禁肃然起敬。他要了我的通讯地址,不几日就快递了他呕心沥血的精装本大作,捧在手里,份量沉甸甸的。85岁的一位耄耋老人,40万字的一部大作,怎不叫人万千感慨。
何教授早年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曾任华侨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不仅是科班老园丁,桃李满天下。还是一位多年坚持写作的的文学发烧友,手上这部包括《学术视野》《议论纵横》《人物春秋》《文苑偶拾》《菲京留踪》五个专辑,涵盖文史随笔、文化散文的自选集就是他人生历程的缩影。
捧读该书,不禁想起当年和他不算紧密,却也难忘的交往。
他退休之后,先到深圳天健集团做了文化顾问,后又到健康元集团继续顾问。有人说“顾问顾问,顾上了就问,顾不上就不问”,何教授却不是这样。这两家企业都办有內刊,他是实打实地为这两份企业内刊有光发热,不遗余力。那时,我在办《宝安风》,每年开年会,总会见面,探讨交流,互相切磋时常有之,留下不少难忘的印记。一个大教授,不因一本內刊小而应付差事,却是屈尊大驾,竭尽全力,的确令人钦佩。
这本集子里除了他多年的心血结晶之外,𣎴乏他在这两本內刊撰写的文章,作为一个曾经的老內刊人,重温这些与企业息息相关,一路同行的文字,可以触摸到一颗炽热的赤子之心和一腔水乳交融的挚爱之情。
来而不往非礼也。我也寄给他了自己的诗集。一个80后,一个奔七人,为了一个共同的爱好,在微信这个桥梁上重逢,可谓以文会友,琴瑟相合,其乐融融。古人云,立功立德立言,何教授的立功立德早已完成,如今立言也遂了心愿,真是可喜可贺。
依照老教授的本意,是想开个新作的小型研讨会,邀请一些老友共评新书。无奈疫情再度来袭,聚会不易。经与深圳出版业协会舒欣秘书长商议,会就暂且不开了,他写篇书评,我写篇随笔,以表达我们对老先生的不成敬意。想来,老先生是能够理解的。
祝老先生健康长寿,牛年笔健。
2022年2月26日
(作者系原《宝安风》杂志社社长,深圳市出版业协会企业报刊专业委员会荣誉会长)

文章千古事 得失寸心知
——读何培基自选集
舒欣
2022年1月6日元旦刚过,邵永玲在微信里告诉我,应熊家涛的邀请何培基老先生想今晚要与大家一聚并赠书。这个“大家”是小范围的“大家”,邵永玲负责召集。协会我与郑红参加,还有发起人熊家涛和郝纪柳。熊家涛原《京基》企业内刊主编,郝纪柳原《低碳时代》内刊主编,邵永玲原《面点王之歌》企业内报主编,何培基原《健康元》企业内刊文化专员。老友相聚,其乐融融。只是同在一个城市,且久未谋面,岁月浸染,无限感慨。
何培基老先生1936年生人,今年80有6仍精神矍铄,辨如陆贾,谈舌纵横。这个相聚也是因何老师在2021年间正式出版一本《何培基作品自选集》要与老朋友们分享而聚起。何老先生从事基础教育、师范教育、高等教育、海外华文教育40年,退休前任华侨大学文学院副教授。退休侨居深圳后仍笔耕不辍,先后在企业内刊《天健》和《健康元》担任过顾问和文化专员,他执着的文化情怀是值得尊敬的。 《何培基作品自选集》是一本人生履历表,或是衣上墨迹都可以。在《岁月流金》照片栏里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小小少年成为耄耋老人的岁月换脸过程,依然未变的是三七分头型外加一副紧随时代的眼镜。在众多的照片中有两幅是和北京大学中文系谢冕教授的合影,图片的时间跨度分别是1985年和2020年,照片信息告诉我们何老的学者身份。《何培基作品自选集》文字内容共分五辑,分别是“学术视野”、“议论纵横”、“人物春秋”、“文苑偶拾”、“菲京留踪”,共计40万字,收录了作者自1957年到2021年发表的文字。60多年的时间跨度,岁月流逝,这些文字依然鲜活,构成了重重叠叠的时光记忆图画。
在第一辑“学术视野”里,“钱老的亲笔信,我珍藏了27年!——退休副教授何培基在本报发文缅怀钱学森,并发表一封从未公开的钱老亲笔信”,原载2009年11月6日《深圳晚报》新闻版。这封信是围绕思维科学而展开的,钱老在信中最后一句话“请记住马克思主义一条原理:认识来源于社会实践。”今天读来仍醍醐灌顶。“同姓同名之弊及应对之策”原载于2017年10月12日《福建广播电视报》。何老在这篇文章里引古论今,针对时弊提出一些供学术界和社会探讨的呼声,读后感同身受。第二辑“议论纵横”,有几篇文章无论放在什么时空年代都有现实启迪意义。“设立‘蜗牛奖’旨在治懒、治庸、治怠”原载《福建理论学习》《人民日报》城市网。当今社会生态环境,懒政、庸政、怠政的人,已经成为时代发展的浊流甚至是逆流,不但危害党和政府形象而且把党和人民群众血肉关系割裂开来,治理迫在眉睫。“宽容厚道是一种美德”原载《深圳晚报》。在这篇文章里例举了“管鲍之交”“启功笑对造假”“二月河《对盗版的回答》”三个小故事,让“宽容厚道”得以落地生根,成为中华文明永不磨灭的火把。第三辑“人物春秋”,把伟人和凡人放在一个平台上书写,阳春白雪下里巴人,书写的是伟岸,赞美的是情操。第四辑“文苑偶拾”,“刘海粟的‘一字师’”原载《福州晚报》。刘海粟著名国画大师,岭南画派创始人。这篇文章短小精悍,把一个国画大师谦逊虚学写得非常有立体感。“小诗:晶莹剔透 流光溢彩——读诗随想”原载《深圳文学》。从这篇文章读得了何老先生的博览和博学。第五辑“菲京留踪”都是叙事故事,让我们对菲律宾这个千岛之国有些画面感的印象,也了解到菲律宾民族英雄、共和国国父黎刹与中华民族的血缘相交关系。
承蒙何老先生高眼和重托,我抽出了两天时间把这本凝结何老师一辈子心血的《何培基作品自选集》读完了,不能说是细读和精读,只能说是粗读。何老师的学识才华岂是我辈能造次评说。“文章千古事 得失寸心知”,读何老师的文章,都会有带入感,流畅自然,引经注典,细细品来,心鸣共生。更难能可贵的是一个80加6的耄耋老人还有如此精气神,吾辈自愧不如。祝何老先生健康长寿!
(作者系深圳市出版业协会秘书长)
